前五月拿地量行業第一,中建系的“野心”藏不住了
“拿地金額213億”“全口徑新增貨值470億”,今年前五月,佔據百強房企拿地榜首的,不是那幾家傳統龍頭房企,而是做建築工程出身的中建壹品。
過往幾年,中建壹品背靠中建三局,從地產百強開外一路躍升,尤其是在北京等一線城市,已成爲市場上難以忽視的一家公司。而中建壹品所屬的整個“中建系”,也在地產業務上持續發力,這家建築工程領域的“行業一哥”,大有向“房開老大”進軍的苗頭。
建築商做房開業務,有哪些優劣之處?能走出和傳統房企不同的路嗎?
“衡量一家房企,不能只看現階段或眼下半年誰拿地多、誰銷售快,關鍵是能否實現持續性增長。”鏡鑑諮詢創始人張宏偉認爲,短期增長靠加槓桿就可以做到,企業長期馬拉松跑得如何,還要看其如何化解背後風險、投資策略和城市佈局、能否適應市場深度調整等。
一線城市頻頻“刷臉”
今年來,在一線城市房地產市場,一家非傳統房企頻頻“出圈”。
在上海,不久前中建壹品宣佈,通過收購間接獲得上海楊浦濱江定海街道154街坊地塊,代價約37.5億元。該地塊位於楊浦濱江東外灘,緊鄰黃浦江,據保守估計可售貨值接近60億元。
在北京,今年2月,中建壹品拿下北京大興區西紅門鎮地塊,金額達48.76億元。“中建壹品近年在北京頻頻拿地,2021年~2023年在北京共獲7宗地塊,總建築規模近80萬方,主要在海淀和大興進行區域深耕。”中指研究院企業研究總監劉水告訴記者。
於深圳的動作同樣不小,同在2月份,中建壹品與湖北文旅園區建發,以51.79億元聯合競得深圳2024年首拍地塊,成爲近年來龍華土拍中面積最大、價格也是最高的地塊。
在當下房地產行情下,能有如此投資力度的房企已屈指可數。據中指研究院統計,今年前五月,百強房企拿地總金額3146億元,同比下降26.7%,中建壹品卻一路加碼投資,衝到了拿地榜首位。
據前5月房企權益拿地金額榜,中建壹品以213億元位於首位,排在其後的爲建發房產、綠城中國、濱江集團和華潤置地。從新增貨值看,中建壹品同樣佔據首位,前五月全口徑新增貨值470億元,建發房產、華潤置地、濱江集團、綠城中國分別爲447億元、443億元、363億元、283億元。
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三大城市羣,中建壹品均衝到榜單中。前五月京津冀拿地金額榜中,中建壹品以71億元位於業內第三;長三角拿地金額榜中,中建壹品以47億元位於第六;粵港澳大灣區拿地榜中,中建壹品以95億元位於拿地金額第一位。
過往數年,房地產行業各類榜單中,奪冠的要麼是大型民企、要麼是傳統央國企,鮮少見建築類公司。隨着房地產深度洗牌,中建壹品這類公司,正試圖趁行業盤整“彎道超車”。
據中建壹品官網,該公司是中建三局有限公司旗下專業房地產投資開發運營平臺,隸屬於世界500強央企上市公司中國建築。截至目前,中建壹品已開發及在投項目58個,累計完成投資額約1514億元。該公司的目標,是成爲“全國一流現代化房企”。
這家建築基因出身的公司,爲何向“房開”大力進軍?
鏡鑑諮詢創始人張宏偉告訴記者,建築公司做房開有兩大驅動力,首先作爲傳統“乙方”,中建各局此前幫開發商做建築工程,隨着房企批量出清,乙方業務也會大幅萎縮。在這種情況下,從乙方轉向正式房開,自己拿地開發、直接建設,可彌補房企出險帶來的業務縮量問題。
另一方面,“中建系”各局院公司也有業績增長訴求,現階段“中建系”內部同業競爭同樣比較激烈,在這種情況下,各公司也在利用房地產整合的時機,加快地產業務佈局,做大企業規模。未來在解決央企同業競爭問題時,大概率是“大魚吃小魚”,小公司有被合併的風險。
現階段,中國建築旗下八大工程局,總資產及淨資產最高的爲中建八局,分別爲3269億元、852億元;中建三局規模其次,總資產及淨資產分別爲3209億元、790億元,今年其地產投資動作則較八局更活躍。
劉水也表示,中建系內部同樣有考覈激勵,細化了人員任職資格、晉升規則、降級要求,加強了對營收、利潤等經營指標考覈。同時,中建系公司多次實行股權激勵計劃,激發核心骨幹團隊的積極性,提高公司經營活力,還在一些公司推行職業經理人制度,增強了公司改革發展動能。
“中建系”能否坐穩龍頭?
在中國建築內部,正在發力地產業務的不止中建壹品。
目前,除去傳統龍頭房企中海地產,中國建築旗下各局院地產業務被統稱爲“中建地產”,中建智地(中建一局)、中建玖合(中建二局)、中建壹品(中建三局)、中建東孚(中建八局)......各大工程局均獨自發展地產業務,“中建八子”在業內知名度漸高。
數據顯示,2020~2022年,中建地產分別實現銷售金額1327億元、1238億元、1472億元,除2021年短暫下滑,其餘兩年均保持增長。過去的2023年,中建地產合約銷售額1844億元,同比繼續增長。
劉水錶示,根據中指研究院2023年房企銷售業績排行榜,中建東孚、中建壹品銷售金額超過500億元,中建智地接近300億,中建東孚、中建壹品、中建智地、中建玖合、中建信和銷售額均在TOP100內。
如果算上中海地產,中國建築2023全年整體實現了4514億元的銷售規模,同年老牌房企保利發展銷售簽約額4222億元。僅從合計銷售口徑看,這家“建築一哥”大有衝擊行業頭部的態勢。
今年前五月,中海地產實現銷售金額1017億元,位於行業第二,比保利發展的1313億少296億元;同期中建壹品實現銷售金額180億元,已躋身行業第20位,中建東孚以129.6億元位於行業第27位。
那麼,身爲傳統建築商,“中建系”發展房開業務,較同業有何優劣之處?
在張宏偉看來,建築商做房開業務,有兩大優勢。首先,因其本身是建築工程出身,在建築成本控制上有一定優勢。其次,當下大量房企融資渠道受阻,甚至有些央企資金面也比較緊張,而中建地產有央企資質背書,整體融資渠道相對暢通,可憑藉資金優勢佈局地產業務。
劉水還表示,中建系房地產公司具有投資、設計、建造、運營全產業鏈優勢,中建系下有7 傢俱有甲級設計資質的大型勘察設計企業,業務覆蓋建築設計、城市規劃、工程勘察等諸多領域。此外,央企品牌能夠在區域做深做透,形成品牌效益,助力項目形成熱銷效應。
但在經營方面,建築類公司同樣存在挑戰。張宏偉認爲,過往民營房企經營效率普遍較高,從投資到拿地、基本半年就開盤,央國企整體經營效率要弱一點。從開發能力看,民營房企相對更專業,央企更大的優勢是有投融資背書,但企業發展不能只看融資問題,還要看城市佈局等情況。
“中建壹品之所以能保持較大拿地量,很大程度上跟其城市佈局和投資策略有關係,原有的佈局路徑比較好,銷售能夠提供業績支撐,再去加財務和投資槓桿,纔不會有太大問題。”他認爲。
目前,很多央國企拿地力度較大、銷售規模也比較可觀,但從發展模式上看,更多還是靠加槓桿驅動擴張。在張宏偉看來,這跟過去十年甚至二十年間,大多數房企的增長路徑沒有任何區別;加財務槓桿後,企業銷量能否保證、業績能否兌現,這是房企經營面臨的最大不確定性。
克而瑞也表示,相對傳統房企來講,建築企業缺乏更精細化的開發項目操盤經驗,資金週轉效率較弱,核心業務的應收賬款規模較高,且有轉化爲壞賬損失風險。此外,隨着央企加速進行房地產資產清退,建築央國企由於具備地方政府平臺屬性,未來的定位更多還是承接地方政府相關業務。
“房地產行業已經告別高增長以及粗放時代,越來越依賴開發商的內力出業績,這是中長期最嚴峻的考驗。”克而瑞稱,建工集團轉型開發商同樣要謹慎投資,避免“顧此失彼”或“兩頭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