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監管,爲數字經濟護航

加強網絡交易監管,既是維護各方主體合法權益的需要,也關係數字經濟自身的持續健康發展

付費追劇,直播下單,在線購買家政服務……近年來,網絡交易形態日益豐富,爲消費者帶來極大便利,也催生數字經濟新業態不斷涌現。

一組數據引人矚目:截至今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4億,佔全球網民的1/5;網絡零售用戶規模達7.49億,已連續7年成爲全球最大的網絡零售市場;網絡支付用戶規模達8.05億,移動支付交易規模連續3年居全球首位……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數字經濟潛能無限,力量正在彰顯。

以智能終端載體,各類軟件將社會經濟活動投映到“雲”端。比如,扶貧產品田間地頭“飛入”千家萬戶,助力百姓美好生活。今年以來,從推動農產品上行、帶動消費迴流,到促進服務業創新,線上交易對於統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網購所蘊藏的經濟活力韌性,也吸引着全球目光。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直播間林立成爲展區現場一大亮點。各國參展商紛紛加入直播帶貨,以網絡交易爲槓桿,撬動中國內需市場釋放巨大潛力,也爲全球經濟復甦注入動能

網絡交易的迅猛發展,也伴生着一些新的問題。以直播電商爲例,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擔心商品質量沒有保障”和“擔心售後問題”是消費者兩大主要顧慮。在網絡空間,消費信息紛繁蕪雜、嚴重超載,成爲新的“信息污染”;流量造假、誇大宣傳、自動續費等“消費陷阱誤導消費行爲,損害用戶利益;刷單、刷評、強迫商家平臺間“二選一”等不正當競爭手段,挑戰商業規則,制約電商平臺的良性發展。

伴隨網絡交易範圍擴大、交易場景品類增多,交易背後的創意設計、生產運營、售後保障等各環節也亟待規範。當生鮮食品、醫藥用品科技產品等進入網絡交易空間,網絡交易監管就不僅限於市場監管範疇,還與食品安全、藥品監督、知識產權保護、個人信息保護等管理領域出現交叉。另一方面,在互聯網深度融入社會經濟生活的今天,網絡生態也折射着一個社會的營商環境質量誠信建設水平和商業文明程度,加強網絡交易治理十分必要。

多措並舉、強化監管,才能讓網絡交易行穩致遠。近年來,適應網絡消費新趨勢、新特點,電子商務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出臺,網絡交易法治保障不斷完善,爲進一步規範網絡交易活動、維護網絡經濟秩序提供了法律依據。不久前公佈的《網絡交易監督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將網絡社交、直播帶貨、自動續費等納入監管範疇,體現了包容審慎的監管原則。與此同時,針對傳統監管手段下違法行爲發現難、取證難、定性難等問題,北京、浙江等一些地方建立網絡交易監管系統、監測平臺,將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區塊鏈等技術應用於市場監管前沿領域,在線實現風險篩查、取證存證、線索移交、信用管理等多種功能。以科技手段賦能監管創新,才能與時俱進強化網絡交易監管。

加強網絡交易監管,既是維護各方主體合法權益的需要,也關係數字經濟自身的持續健康發展。新形勢下,進一步明確平臺、經營者和監管部門等各方責任,構建多元主體參與的協同治理體系,打造清朗有序的網絡消費環境,才能持續釋放數字經濟新動能,爲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撐。

人民日報 》( 2020年11月26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