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華日軍鐵蹄下“瀕危”的赫哲族獲幸福“新生”
新華社哈爾濱12月15日電(記者李建平、馬曉成)冰封的八岔河宛如一條玉帶,從黑黝黝的大地上穿過。離河不遠處,一棟棟新穎的二層別墅拔地而起,房門前一艘艘八九米長的漁船彰顯着戶主漁家的身份。這裡是中國赫哲族重要聚居地之一——黑龍江省同江市八岔赫哲族鄉八岔村。
僅有五千餘人的赫哲族是中國人口稀少的少數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黑龍江、烏蘇里江沿岸。作爲漁獵民族,當年赫哲人只要拿一根1米多長的棍子就能在江邊抓到魚,冬天吃凍魚片、夏天吃曬魚乾,自給自足。
然而,70多年前,這個中國東北最後的漁獵民族險些在侵華日軍的鐵蹄下消亡。“別看我們赫哲人現在過得這麼好,可當年差點全都死在日本侵略者的手裡。”八岔村村民吳桂鳳的父輩們曾經歷過侵華日軍的殘暴統治。
驍勇善戰、不畏強暴是赫哲人的民族性格。抗日戰爭中,中國一些赫哲族民衆積極抗擊日寇,讓日本侵略者十分憤怒,想出了讓赫哲人離開賴以生存的江河,集中到荒野“自生自滅”的詭計。
吳桂鳳時常聽父親提起那段“黑暗”的日子:1942年,日本侵略者搶佔了赫哲人世居的地方,強迫他們搬到遠離江邊的沼澤和荒地。“那地方不能打魚,連水都是紅色的,人們只能靠打野物和採野菜填肚子”。
被強迫遷居後不久,族人們居住的地方就開始流行傳染病,在缺食少醫的惡劣條件下,不少赫哲族人逝去,吳桂鳳有三個親屬在那時先後病故。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中國境內赫哲族人口已由日本侵華戰爭前約3000人驟減至300多人,處於瀕臨消亡的境地。
“那時候赫哲人太苦了。”今年71歲的赫哲族老人韓桂鳳是八岔村距離那段“屈辱歷史”較近的人之一。
“當時缺吃少喝的,幾乎家家都有人死,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韓桂鳳聽父輩們說,當地不少人死的時候身上有黑斑,有人說是瘟疫,也有人說是中毒。
還有赫哲族老人說,當時日本人隔幾天就會到赫哲族居住地取一些飲用水,連同從赫哲人耳朵上抽出的血樣一併帶回去,好像在做什麼研究。
飽受日寇摧殘和壓榨的赫哲人並沒有屈服,反而激發了他們反抗和求生的鬥志,堅強地存續下來。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幫助赫哲人重建家園,併爲他們無償提供了漁獵工具、糧食、衣物等,讓赫哲族羣衆重新過上安穩生活。
現在衣食無憂、住在別墅裡的赫哲人不僅捕魚、種地,還發展旅遊、搞養殖,“我們打造了 赫哲第一村 旅遊品牌,成立了 以養代捕 漁業農民合作社,村年人均純收入達到1.8萬元。”八岔村黨支部書記尤明國說。
今天的赫哲人已經走上了民族平等的發展道路,過上了幸福的新生活。但侵華日軍給他們帶來的這份“傷痛”,會一直警醒赫哲族後人。
(原標題:侵華日軍鐵蹄下“瀕危”的赫哲族獲幸福“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