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良豐從癱瘓到提筆寫字 醫:奇蹟中特例
傘兵秦良豐(右二)轉回高雄復健休養時,好心情全寫在臉上。(資料照片/柯宗緯攝)
陸軍航特部下士秦良豐(中)去年在國軍漢光演習預演發生跳傘意外,經過三軍總醫院、童綜合醫院10個多月的救治,5日從三總本院離開,準備搭乘高鐵轉回高雄總醫院進行後續的復健治療。(資料照片/張鎧乙攝)
2018年5月17日漢光演習,陸軍航空特戰指揮部傘兵秦良豐因主傘張開不完全、副傘吃風不足,從1300多呎(約130層樓)高空墜落,一度沒有呼吸心跳。送醫時,昏迷指數只有最低的3分。
「接到軍方通知,腦中就閃過不好的念頭。」意外發生那一天,秦良豐的爸爸秦天人正在上大夜班,接到噩耗當下,只覺得後腦被重重一擊,腦袋一片空白,「至今還是想不起那時我是怎麼回到家的。」
從如此高空墜下,秦爸爸不諱言,兒子凶多吉少。「但在從高雄趕往臺中梧棲童綜合醫院途中,得知院方說:良豐急性脊髓損傷、腰椎骨折、顱內水腫、腹胸腔挫傷、氣血胸、脾臟破裂,經過搶救,昏迷指數從3分進步到7分,心中燃起了希望,我告訴妻子,『我們一定要穩住,要比良豐更堅強。』」
秦良豐滿載全臺灣人的祝福,展現強韌生命力,從四肢幾近全癱到脫離呼吸器、氣切管、鼻胃管、導尿管,甚至從三軍總醫院轉院回高雄時,已能自己用右手進食、使用手機、擁抱爸爸媽媽,還用大傷初愈如幼兒剛學會寫字的筆法,寫下「To 陳主任(三總神經外科部主任陳元皓):謝謝這段期間的照顧。」這一路奮鬥,只用了短短9個多月的時間。
有人說,秦良豐是奇蹟、是上天眷顧的孩子,才能搶回這條命;也有人說,秦良豐是少數中的少數,否則即便沒有一命嗚呼,也去了半條命。但看在三總復健醫學部主治醫師張正強眼中,「他更是奇蹟中的特例。」
傘兵秦良豐即將出院回高雄復健。(照片來源:秦天人臉書)
張正強解釋,秦良豐受傷部位在頸椎第2~4節,是「中心型高位脊髓損傷」,包括四肢、軀幹、直腸、膀胱、血壓、心跳和呼吸等功能都會受影響;也因爲損傷是在頸部脊髓正中央,上肢運動功能受創程度比下肢更大,導致雙手恢復比雙腳來得慢。不幸中的大幸是,他屬於「不完全的脊髓損傷」,纔有機會復原。
三總從去年6月接手秦良豐的治療時,他仍近乎全癱、需仰賴呼吸器。經過藥物及密集復健,並配合高壓氧治療,受損的神經功能逐漸恢復,加上規律的呼吸肌肉訓練及橫膈吐氣訓練,7月順利脫離呼吸器,8月移除氣切管自主呼吸,邁入更全面的復健治療。
躺在加護病房,牀邊復健也刻不容緩。包括四肢肌肉羣的肢體循環機、電刺激治療、被動伸展與牽拉運動,密集的被動關節運動,能阻止關節攣縮的發生,避免因臥牀過久,造成下肢靜脈曲張、肌肉萎縮。
進入復健部的治療區後,物理治療師朱家德說,秦良豐的腿部復健重點在抑制張力,纔能有較好的自我動作控制能力,因此必須藉助傾斜牀、站立架、助步車等,活動穩定度增加,再漸進到移動的訓練。直到離開三總前,秦良豐已能在助步車輔助下,步行約100公尺。
相對下肢而言,職能治療師韓嶽珊說,秦良豐的上肢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尤其肩膀力量遠低於手指、手腕及手肘。所以初期訓練着重在讓手肘、手腕、手指做出較精細的活動,逐步合併練習肩膀肌肉力量。直到轉院前,秦良豐的手臂已能在胸口的高度使用叉子進食、提筆寫字,肩膀也可以擡高至30~40度。
併發症肌肉痙攣難眠 「可是我都有忍住」
高強度密集的復健訓練,即使笑容燦爛如冬日暖陽的大男孩,秦良豐在《軍事新聞通訊社》的訪問中,仍坦言過程艱辛。
「之前身體上的管路還滿多的,像鼻胃管跟氣切管,因爲他們在做治療的時候會滿痛的,就像是肺有痰的時候,氣切管會抽,那個時候其實很不舒服;左腳在修復,像在復健的時候它會痛,可是我都有忍住。」
張正強說,秦良豐克服呼吸、心肺問題,但身體下半部神經受損,導致排尿困難,一度造成泌尿道反覆感染而發燒,服用抗生素又使已經無力的全身更癱軟,直到移除尿管,復健才能繼續進步。
秦良豐的左下肢也出現其他頸部脊髓患者最擔心的「痙攣性肌張力過高」併發症,肌肉緊繃、痙攣、雙腿不自主地交叉,無法控制局部腿部運動,時常夜半痛到睡不着。
還好,注射肉毒桿菌後,狀況明顯改善,練習站立時也慢慢可以使力。「張醫師,我終於能夠感受到我的腿是自己的,而且能夠任意控制它們了。」秦良豐治療後的興奮之情,張正強至今依舊印象深刻。
三總院長蔡建鬆形容,秦良豐的復健「不輸特戰訓練」。張正強說,即使沒有部隊的起牀號,秦良豐依舊相當自律,除了吃飯和午休,每天都到復健部密集接受訓練,總是最後一個離開復健治療區的病友;回到病房也持續練習使用輔具吃飯、拿筆寫字,「沒見過他流淚,只有流汗!」
秦爸爸也牢記醫師的叮嚀,勤幫秦良豐按壓左腿,避免因張力問題、長時間無法活動,導致關節沾黏。「脊髓損傷後,常見的關節僵硬或褥瘡,在良豐身上完全沒有發生。且良豐轉出加護病房時,部分肢體已能稍微自主活動,可見除了醫護團隊的協助,家人也很努力幫他做伸展活動,真的是很棒的案例!」張正強讚許秦爸爸和秦媽媽是模範家屬。
回到家鄉繼續治療 家人是重症復健最強大後盾
2019年3月5日,秦良豐在衆人期待下,坐着輪椅、輕揮右手,返回到暖陽擁抱的家鄉,在國軍高雄總醫院以及家人就近陪伴下,繼續復健治療。
意外發生後第17天,秦爸爸曾在Facebook寫下,「靠呼吸器才能呼吸的你,今晚努力試着說出我們聽得懂的話,要爸爸媽媽抱你,而你也想抱着我和媽媽,當護理師把你那無力的手放在我的背上時,你可知道我心中淚如雨下,我知道不能哭給你看,天知道在那墬下的26秒的時間內,你承受了多少恐懼,你纔會說出要我和媽媽抱抱你……」
時隔近10個月,回想起抱着秦良豐的情景,秦爸爸的心還是緊緊揪痛,尤其聽見秦良豐那句「對不起」,語氣中仍難掩哽咽,「這孩子從不埋怨任何人,甚至自己已經這麼危急,還爲造成父母擔心而歉疚。」秦爸爸還泄漏兒子的兒時趣事,秦良豐3歲時就會幫熟睡中的爸媽蓋被子,「總是這麼貼心。」
現在秦良豐每天仍持續7個多小時的密集復健,但一如秦爸爸寫下,「我知道未來的復健路很漫長,但起碼是一個好的象徵」。雖然偶爾還是會忍不住掉淚,但會「一起痛、一起哭、一起笑。」
至於是不是個奇蹟?「與其說是奇蹟,不如說有滿滿的感恩,感謝老天爺又把良豐送回給我們,還有一路以來所有幫助過、爲我們加油打氣的人,」秦爸爸說。
秦良豐也特別在去年的軍人節於陸軍特戰部製作的影片《奮起》中發聲,他說道:「如果說我是奇蹟,那一定是因爲大家的愛與關懷,我會用微笑面對艱辛的復健,一如國軍官兵永遠直挺挺的,站在人民需要我們的最前線。」
三軍總醫院復健醫學部主治醫師張正強 專家這樣看:高位脊隨損傷
脊髓神經位在身體背側,被穩固保護在脊椎骨所形成的管腔中,由腦往下延伸至上腰部,功能就像電話線般,協助腦部與周圍神經做雙向的溝通。因此,脊髓一旦受損,往往造成重大的功能損傷。「高位」脊髓損傷就是發生在頸椎及胸椎第4節以上的部位,症狀依損傷部位的高低及損傷的嚴重度,輕則頸部疼痛,重則四肢癱瘓、痙攣、自主神經功能失調、呼吸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無論患者是否接受手術治療,在復健「黃金時期」,皆需藉由復健治療或其他輔助治療,恢復殘留的肢體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未來就業及社交能力。但高位脊髓損傷患者容易痙攣,造成肢體活動力減少、周邊疼痛、壓瘡、膀胱功能缺損、異位性骨化等後遺症;也因爲缺乏活動量,容易引發其他併發症,如骨質疏鬆、骨骼關節變形、肌肉萎縮、肢體水腫及靜脈栓塞、上消化道出血或穿孔,以及新陳代謝症候羣。
處理的方式可先嚐試復健物理治療,先從適當擺位、避免內生性或外因性的有害刺激、緩和的牽拉運動等初步治療,另外使用抗痙攣副木、局部冷療、運動促進訓練等。還可考慮口服藥物,最終才考慮外科手術方式處理。較新的治療方式則是利用肉毒桿菌毒素,局部注射在尿道外括約肌、膀胱肌肉內、及四肢骨骼肌,可以有效減緩各區域痙攣現象,提高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