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首款AI光芯片登上Science,全球首創架構邁向AGI
新智元報道
編輯:桃子 好睏
【新智元導讀】巨耗算力大模型,離通往AGI目標又近了一步。清華團隊首創AI光芯片架構,研製全新「太極」實現了160 TOPS/W通用智能計算,能效竟是H100的1000倍。
訓練下一代萬億級參數大模型的高效芯片誕生了!
最近,來自清華團隊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革命性的新型AI「光芯片」——「太極」(Taichi)。
不言而喻,「太極」最大的亮點是使用光,而不是電來處理數據。
與傳統堆疊PIC芯片方法不同,清華團隊首創了分佈式廣度智能光計算架構,使得「太極」成爲全球首款大規模干涉衍射異構集成芯片。
「太極」具備了億級神經元的芯片計算能力,可以顯著提高處理速度和能效。
它可以實現160 TOPS/W通用智能計算。
最新研究已於4月11日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
論文地址: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l1203
更令人震驚的是,「太極」能效是英偉達H100的1000倍數。
研究人員表示,「太極」爲大規模的光子計算和高級任務鋪平了道路,進一步發掘了光子學在現代AGI中的靈活性和潛力。
ChatGPT耗電大有解了
當前,越來越多跡象表明,LLM不會是通往AGI的最終路徑。
那是因爲,基於Transformer架構的大模型,通過token預測完成推理,需要消耗大量的算力。
此前ChatGPT日耗電50萬度,曾被網友們吵上熱搜。
若是能夠發明一種,節省大量能耗的芯片,LLM的性能或在未來實現更大的飛昇。
而「太極」可能會使通用人工智能(AGI)成爲現實。研究人員表示,
在將計算能力提升到AGI所需的水平方面,「太極」的模塊化設計可能是一個關鍵優勢。
清華團隊設計了一個擁有1396萬個人工神經元的分佈式「太極」網絡,超越了其他光芯片設計(147萬個神經元)。
因此,「太極」實現了160.82 TOPS/W的能效。
與2022年一個團隊實現的2.9 TOPS/W的能效相比,簡直相形見絀。
能效的大幅提升,對於AI計算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
對此,Science表示:
創新性分佈式計算架構
根據論文介紹,清華團隊爲採用分佈式計算的「太極」,構建了一個深度較淺但寬度較廣的網絡結構。
這種可重配置的衍射干涉混合光芯片,是實現多種先進機器智能任務的關鍵組件,涵蓋了1000類別分類和內容生成等應用。
與傳統的深度計算層層堆疊的方法不同,「太極」將計算資源分配到多個獨立的集羣中,爲子任務單獨組織集羣,最後爲複雜的高級任務合成這些子任務。
具體地說,光學衍射層的完全連通特性,可以提供比傳統DNN中的卷積層更大的變形能力。
這表明光網絡具有用比電子系統更少的層來實現相同變換的潛力。
「太極」 的分佈式架構深度淺而寬,旨在以可持續和高效的方式擴展計算能力。
在CIFAR-10數據集中,具有四個分佈式層的「太極」 實現了與16層電子VGG-16網絡相當的精度。
圖1. 「太極」:一個配備分佈式計算架構的大規模光子芯片,專爲百萬神經元級芯片網絡模型設計
圖1(B)中展示了「太極」芯片,包括用於大規模輸入和輸出數據的雙衍射單元,以及用於可重構特徵嵌入和硬件多路複用的MZI陣列的可調矩陣乘法。
這些組件是「太極」(TEUs)的基本芯片上的執行單元,利用了光學衍射和干涉的強大變形能力。
圖1. 「太極」:一個配備分佈式計算架構的大規模光芯片,專爲百萬神經元級芯片網絡模型設計
接下來,再細看「太極」的設計結構。
下圖A中展示了「太極」整體佈局,分爲三個部分:
1. 輸入衍射編碼器(DE)(藍色標註)採用8×8光柵耦合器陣列進行二維信息接收。總共對64個通道的輸入進行了編碼,並將有效信息通過衍射調製權重壓縮爲8個通道。
2. 干涉特徵嵌入(IE)(紫色標註)採用Mach-Zehnder調製器(MZM)陣列進行任意矩陣乘法。
3. 相對於衍射解碼器,輸出繞射解碼器(DD)(藍色標註)是反向的。
圖2(B)便是由20個DES、4個IE,以及4個DES被部署爲新的TEU,來處理32×32的patch。
每個DE處理一個8×8的分佈式patch,原始1024個通道的輸入數據被編碼爲32個通道。
接下來的4個IE計算特徵嵌入,最後4個DD將嵌入解碼爲256個通道輸出。
通過調整分佈式DE、IE和DD模塊的數量,形成不同的特徵嵌入通道數量和輸出通道數量,可重構和可擴展的DE-IE-DD框架可以適應不同的patch大小和任務難度。
圖2(C)展示了具有TEU羣集的分佈式架構。圖2D中,研究者繪製了不同不確定性水平下的層數D和穩健性Lip(F)之間的關係。
圖2. 構建「太極」的示意圖
(A)「太極」的執行單元(TEUs)。
(B)多個TEUs根據計算分配協議協同工作,組成TEU集羣。這些TEU集羣採用滑動窗口機制處理較大的輸入數據。
(C)複雜任務被分解成多個簡單任務,每個簡單任務由一系列TEU集羣(標記爲「路徑」)負責處理。
(D)理論性能分析表明,隨着每層網絡的錯誤率增加,理想的層數(深度)在物理系統中會減少。然而,採用多路徑的計算分配可以有效擴展網絡規模,提升計算能力。
圖像分類,90%+準確率
爲了測試性能,研究人員首先取CIFAR-10數據集,並將每條路徑設置爲6層。這是實際噪聲水平下的最佳規模,每層16-8-8-4-4-1 TEU。
七條路徑的二值化準確率平均達到94%。
結合四條基本路徑的子結果,最終的準確率達到了76.68%,已經超過了現有的芯片架構。
對於所有七條路徑,最終結果提高到93.65%,與目前流行的電子神經網絡的性能相當。
圖3(E)是七條路徑的整個測試集的混淆矩陣,圖3(B)列出了「太極」、傳統芯片網絡體系結構、自由空間光計算體系結構和電子對應體系結構之間的精度性能基準。
圖3(D)則展示了額外的路徑如何幫助糾正錯誤的分類案例。
以青蛙圖像爲例,將七條路徑的路徑輸出繪製爲直方圖(基本路徑爲紫線,額外路徑爲藍線)。
在計算路徑輸出與每個類別的理想標籤之間的相似度時,如果只採用基本路徑(即錯誤地將青蛙視爲一艘船),則會做出錯誤的決定,但如果將所有七條路徑放在一起考慮,錯誤就會得到糾正。
圖3. 用於1000類別分類的大規模光芯片
(A)CIFAR-10的多路徑二進制標籤,其中數據集中的每個對象在每條路徑上被標記爲「0」或「1」。單路徑(傳統方法)的分類準確率有限,但多路徑(提議的方法)的分類準確率隨參數數量增加而提高。
(B)對比傳統芯片上的光學、自由空間光學、基於電子的最先進(SOTA)架構以及「太極」在不同路徑數量下的CIFAR-10分類準確率。
(C)層數對10類別分類準確率的影響,展示了實驗數據(條形圖)和理論預測(曲線)。
(D)在CIFAR-10數據集中,一個樣本通過「太極」的路徑輸出顯示,最少的路徑數量可能導致錯誤判斷,但增加路徑數量可以糾正錯誤。
(E)使用七條路徑的CIFAR-10混淆矩陣。
(F)在mini-ImageNet數據集上進行100類別分類任務的模擬(藍色)與實驗(紫色)結果。
(G)在Omniglot數據集上進行1623類別分類任務的模擬(藍色)與實驗(紫色)結果。
爲了進一步挖掘「太極」的潛力,研究人員通過爲更高級的任務部署更多路徑來擴展規模。
在每條路徑中,層數保持不變,但每層將包含更多TEU(每層16-16-8-8-4-4-1 TEU)。
在100個類別的mini-ImageNet數據集上,每條路徑的平均二值準確率在數值計算中爲92.97%,在光學實驗中爲88.05%。
在七條基本路徑和八條額外路徑的情況下,100個類別的總正確率在數值模擬中爲92.76%,在實際芯片測試中爲87.34%。
其中,圖3(F)是每個類別的正確樣本計數顯示爲直方圖。
音樂家藝術家,全能模仿
研究人員將每個音符的生成視爲一個分類問題,從47個可能的音調中進行選擇,前後各有16個音符作爲輸入。
對於訓練,團隊使用了接受率爲95%的MCMC方法,來優化生成的音樂片段的風格。
隨着訓練的進行,網絡給出了一個在頻率(音高)域中的音符分佈,來表示音樂風格。
經過訓練,網絡中的參數被固定下來,以適應巴赫的音樂生成風格。
清華團隊通過一個獨立訓練的網絡對生成的結果進行評估,該網絡給出了一個體現結果的巴赫風格概率的「巴赫指數」輸出。
圖4(D)演示了生成過程。隨機噪聲作爲初始輸入,其巴赫指數爲6.61%。隨着迭代的進行,音調圖中形成了模式,巴赫指數增加。
經過500次迭代,生成結果的巴赫指數達到95.17%,具有典型的巴赫風格。
在這種情況下,訓練和生成被獨立地處理爲總共4個聲音。
最後,「太極」創作了一個高度巴赫風格的合成四聲合唱,如圖4(B)所示。
圖4. 大規模光芯片用於多樣化內容生成
(A)配備TEU集羣的音樂生成網絡。
(B)展示了巴赫風格原始音樂與生成的四聲部音高模式的對比。
(C)展示了生成的巴赫音樂的音符分佈情況。
(D)使用巴赫指數進行迭代音樂生成,該指數用來評估生成音樂與巴赫風格的相似度。
再來看圖像生成,不同藝術家和風格的圖像,被用來訓練下一代神經網絡。
研究人員採用不同的比例來生成不同級別的紋理,如下圖所示。
首先使用較大的Scale 1,生成粗紋理。而較小的Scale 2,然後用於生成精細紋理,從而獲得具有多尺度紋理的風格化圖像。
爲了評估結果,研究人員對預訓練的VGG-16網絡進行了微調,以得出藝術家風格分類結果。
然後,作者在小圖像(來自MNIST數據集的手寫數字「4」)和大規模真實場景圖像下測試「太極」。
輸入的圖像是風格化的,保留了場景中的對象形狀,並添加了藝術紋理。
圖4. 大規模光芯片用於多樣化內容生成
(E)配備TEU集羣的圖像生成網絡。
(F)展示了三種不同藝術家風格的圖像生成結果。輸入到「太極」的圖像包括帶有隨機噪聲的手寫數字「4」和真實場景,目的是生成符合指定藝術家風格的風格化圖像。使用一個獨立的分類網絡(風格概率)來識別生成圖像的風格。
此外,研究人員還進行了字體風格遷移的擴展實驗,以進一步展示「太極」 chiplets的高級內容生成能力。
通過這些額外的實驗,他們驗證了「太極」不僅具有模仿藝術家風格的能力,而且能夠從2D圖像中提取更高層次的語義信息。
成果討論
在這項工作中,團隊設計了一種具有靈活分佈式計算架構的大規模衍射-干涉混合型光子AI芯片——「太極」。
在光芯片方面,「太極」深入探索了光子學的大規模並行連接,相較於其他TOPS/W級別框架,展現了更優的計算效率。
未來,藉助直接激光寫入(DLW)和相變材料(PCM),所有權重都能被重新配置,從而提升系統的靈活性。此外,芯片上的激光源、調製器和探測器也可以被整合到同一平臺上,並通過晶圓鍵合技術實現高級集成。
在分佈式計算架構方面,這種計算和任務分配方法不僅限於「太極」使用,還能幫助現有的光子集成電路(PIC)擴展其處理更高級任務的能力。
在現代通用人工智能(AGI)領域,處理更復雜任務的趨勢是不可逆的。而「太極」展示了光子計算在處理多樣化複雜任務中的巨大潛力,使光學計算的實際應用成爲可能。
團隊認爲,「太極」將加速更爲強大的光學解決方案的開發,爲基礎模型和新一代通用人工智能的發展提供關鍵支持。
參考資料: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l1203
https://www.tsinghua.edu.cn/info/1175/1106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