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後 找找綬草在哪裡
由已故文學家胡適白話詩改編的經典名歌《蘭花草》,鮮少人知道它的廬山真面目就是綬草,因其在清明節前後開花,花形奇特,又有清明草、盤龍參等別名。(臺北市工務局提供/譚宇哲臺北傳真)
「我從山中來,帶着蘭花草,種在小園中,希望花開早…」由已故文學家胡適白話詩改編的經典民歌《蘭花草》,在60年代風靡臺灣校園,歌曲的主角正是每年清明節前後開花的綬草,又有清明草、盤龍參等別名,因香味淡雅、花形奇特,還可作爲中藥材,近年野外數量稀少,清明時節掃墓、踏青不妨留神,說不定有幸一睹綬草的美麗風采。
綬草之所以能成爲校園經典民歌,要追溯到1921年夏天,胡適的朋友熊秉三夫婦送給他一盆蘭花草,胡適每天悉心照顧,但直到秋天都沒有開花,他懷着殷殷期盼的心情寫下《希望》這首小詩,後來在80年代初期被陳賢德和張弼修改並配上曲子,改名爲《蘭花草》,由名歌手劉文正演唱,傳唱至今。
有趣的是,儘管許多人對這首經典校園民歌朗朗上口,卻鮮少人知道蘭花草的廬山真面目就是綬草,也因綬草尚未開花前,就如同一般野生雜草,在人工維護的草地上,經常來不及開花就慘被「剃頭」,又因可當作中藥材,野生蘭花草也常被人採摘,數量越來越少。
北市工務局表示,綬草是臺灣最小的平地野生蘭,一般株高約13至50公分,花梗有葉狀鞘,莖直立盤旋,招牌的螺旋花序讓它有龍抱柱、紅龍盤柱、一線香等別名,提醒民衆如果在野外草地發現這些可愛的迷你蘭花,請勿任意摘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