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成癮與共病有關 心健司司長:過動症佔比約4成
衛福部心健司司長陳亮妤(左)、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鬆德院區兒少精神科主治醫師賴柔吟(右)今天出席「2024臺灣青少年藥物濫用防制對策論壇」。記者林琮恩/攝影
臺灣兒童、青少年藥物濫用嚴重,但毒癮少年常被認爲是非法藥物使用者,忽略其背後精神、社會支持系統等問題。衛福部心健司司長陳亮妤今天出席「2024臺灣青少年藥物濫用防制對策論壇」時表示,成癮背後的共病問題須受重視,自己過去所做研究顯示,成癮兒童近7成有身心狀況,其中最高比率者爲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佔比約4成。
該研究由身心科醫師親自訪談逾百位士林地院轉介至臺北市毒品防制中心的孩童,進而發現孩童藥癮問題,可能源自於背後的身心問題,除ADHD外,憂鬱症比率次高,佔比約3成。陳亮妤表示,此現象除了醫療問題,更是家庭、社會問題。
陳亮妤說,當社經地位較低的弱勢家庭沒有注意到ADHD病童身心出了狀況,又讓其暴露在毒品環境,孩子第一次使用到安非他命,發現不安暴躁終於找到答案,從此步上成癮之路;反之,社經地位良好的家庭,及時帶ADHD病童就醫,即能獲得很好的預後。
青少年毒品防制在中央政府分別由法務部、衛福部、教育部等單位主責。陳亮妤表示,在政策上應該「先看到人」,而非依照單位職掌切割,社政單位輔導的脆弱家庭孩子可能有衛政單位應處理的精神疾病,教育單位負責的同儕相處問題,社安網最重要的觀念是轉銜,串連醫療、司法、校園、民間團體等系統幫助藥癮青少年,「臺灣在單位合作上,可以做得更好。」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鬆德院區兒少精神科主治醫師賴柔吟說,臨牀上青少年藥癮常見的共病、多重診斷,包括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憂鬱症、焦慮症、對立違抗疾患、行爲規範障礙等,包含ADHD在內,許多藥癮少年的共病與特定腦區發展不良有關,雖未必直接與藥癮相關聯,但身心症狀與藥癮問題會彼此疊加,讓脆弱的孩童更脆弱。
賴柔吟提醒,初次使用成癮物質年齡,與後續藥酒癮出現機率有關,在15歲前開始使用酒精及藥物的青少年,後續出現藥癮的機率高出5倍;成癮者在兒童時期,持續受創傷、壓力影響,至青少年時期進入「冒險嘗試階段」,超過9成成癮患者在12至20歲間初次接觸毒品,這些藥癮青少年,進入成人早期之後,常因物質濫用受傷或死亡。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珍愛生命,向毒品說 NO!毒品危害防制諮詢專線 0800-770-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