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柬埔寨,但不去吳哥窟
知道我的計劃中並沒有吳哥窟,周圍朋友都驚掉下巴:“那你還能去哪兒?”
吳哥窟是很美,但,吳哥之外的柬埔寨,難道就沒有看頭了嗎?我不信。
從金邊坐了四個小時的巴士後,我見到了柬埔寨的大海。真奇怪,爲何當我們談論大海時,總是在說泰國、越南、菲律賓,卻鮮少有人提及,同爲東南亞的柬埔寨,也有這樣一片明豔的海域?
西哈努克通常是揹包客爬完吳哥窟後的休閒地。
西哈努克容易讓人想起中國的一些小城市。滿街都是中文標示的招牌,餐廳、酒店、卡拉OK比比皆是,幾乎不見像蟲子般扭動的柬文。
開旅館的華人老闆阿文告訴我們,柬埔寨天氣太熱,當地人度假從來不去吳哥窟,不是到西哈努克沙灘上躺着,就是去終年雲霧繚繞的波哥山消夏,而前者,更是當地年輕人度蜜月的首選。他開玩笑說:“吳哥的微笑在八百年前的廢墟里,而柬埔寨人的微笑,則在吳哥之外。”
雖然看起來不夠龐大,但以柬埔寨知名國王命名的西哈努克,卻是柬埔寨的第二大城,因爲面對泰國灣,所以也是柬埔寨最大的商港,港口貿易造就這裡的經濟,讓西哈努克擠滿想要發財的人,當然少不了緊抓住世界各地致富機會的中國人。導遊說:“這幾年很多中國人來西哈努克投資,這裡快要變成中國城了,地價一直漲。”一直要到走出出海巡遊的港口,空氣裡面的金錢氣味才消去,海風吹來最單純的度假氣息。
我們搭着“快樂號”出海,和鄰近的泰國海上活動相較,這艘船顯得十分樸實,也沒有那麼多享樂的花樣。然而這或許就是柬埔寨最在地的一面,船上大部分都是當地人,還有一些揹包客。
船艙的座位是那種面對面的樣式,一桌八個人,中間則留了一片不小的空間。開船後不久,喇叭就傳出節奏明快的電子音樂,穿着保守的柬埔寨人再也忍不住了,開始搖擺起來。瞬間這艘在泰國灣上的慢船,彷彿時空移換至動感的加勒比海。
一日遊的出海行程包括兩個小島和一片可以浮潛的水域,第一個停泊的高龍島有面粉般細軟的沙灘,港口旁的樹屋旅店洋溢波西米亞風情,幾個來自歐美的旅人懶洋洋的躺在沙灘上、在豔陽下讀着書。沙灘的另一側則是幾個柬埔寨大家庭開開心心地躍入大海,爸爸揹着兒子、小女孩撿着貝殼,一切很安靜,是度假最早最早的模樣。
海邊落日溫柔。
也去了波哥山。從西哈努克到山上,不過兩個多小時的行程,碧海藍天卻被遠遠地拋在身後,還有炎熱的空氣與空氣裡溼潤到幾乎要滴下的水珠。
海拔1000多米的波哥山是柬埔寨首選的避暑勝地。在法國殖民時期,爲了打造專供上流社會消遣的休閒區,政府從1920年開始,便驅使800名罪犯開山鋪路,在山上造酒店,蓋教堂,興廟宇,1936年,又建造了當時國王的避暑行宮“黑宮”,直到東南亞戰火紛飛,才一度沉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喜愛電影業的柬埔寨國王西哈努克,將波哥山上的法國酒店波哥宮重新翻修,成爲他自導自演戰爭愛情片《波哥玫瑰》的主要取景地。
曾經的豪華酒店如今已成廢墟。
廢墟內部也是許多恐怖片的拍攝地。
但隨着法國人離開、柬埔寨內戰,波哥山成了被放逐的山頭,再華麗的建築也成了衍生鬼魅傳奇的廢墟,過往的紙醉金迷成了現在拍攝鬼片最喜歡來取景的場域。內戰結束後,清新的山頭終於重現,這回,波哥山不再是富豪的度假山城、不再是動亂分子的窩藏之地,而是屬於柬埔寨老老少少的大衆度假場所。當地人可以騎着摩托車到五舟廟祈福,或在山上原生的豬籠草間溜達,也可以到波波維爾瀑布享受清涼。每轉換一次場景,就有一片雲霧飄來,雲起霧散之際,還可以遠眺湛藍的海岸線。
山上兩處宗教場所也頗值得一看。佛教寺廟五舟廟,因附近有五塊形似船隻而得名,至今香火不絕,而一座異域風情濃厚的法式天主教堂,雖然保留着赭紅外牆和灰綠尖頂,但內部已是一片廢墟。我特意起個大早,雖然沒有等到傳說中難得一見的波哥日出,但聆聽着寺廟早課傳來的梵音陣陣,倒也感覺不枉此行了。
曾經的法國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