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雀/為MIT戲劇指路抑或擋路?試論金鐘57得獎名單創造臺灣價值密碼
《斯卡羅》獲金鐘獎戲劇節目獎。記者沈昱嘉/攝影
第57屆金鐘獎戲劇類節目開獎,最大贏家爲獲得包括最大獎最佳戲劇節目獎共四獎的《斯卡羅》,與獲得五獎的迷你劇集《良辰吉時》。至於成就了2022年全民追臺劇熱潮的現象級《華燈初上》則是顆粒未收。本文與觀衆一起探詢本屆得獎名單3重點:《華燈初上》沒得獎?有爭議嗎?以及金鐘57得獎名單所崇尚的年度臺劇價值爲何?
《華燈初上》鐵打的熱播數字擺在眼前,其實早已獲得觀衆收看追劇的「實際行動證明獎」,老實說這個獎雖沒獎盃但對拍戲的人而言最至關重要,但誰都知道今年好看的臺劇太多,一如評審團主席陳慧玲所說:「(得獎)名額太少,努力的人這麼多。」相信受過全臺灣觀衆肯定的連奕琦導演一定也會大器欣然接受這樣的結果,觀衆若要發泄不平之氣,再打開《華燈》多刷個幾次就是正確的最佳應援方式。而金鐘57確實是要跟該劇與《俗女2》說一聲謝謝,因爲觀衆都來看頒獎典禮了。
「華燈初上」金鐘獎全軍覆沒。 圖/擷自臉書
金鐘57評審團所拉扯糾纏出的這份得獎名單,冥冥中也泄露出崇尚勇敢、傳統與創意兼容幷蓄的臺劇價值。最佳戲劇節目入圍名單太精彩,根本頒給誰都對,頒給一個臺劇沒看過的歷史劇《斯卡羅》,因爲它的格局最大也最難拍、拍以前的故事,對現在的臺劇而言竟是創新,還滿滿的臺灣精神,雖不完美卻是史上首部臺灣大河劇,就跟當初金馬獎頒給《賽德克·巴萊》一樣合理。評審不怕被罵也要這樣頒,反而顯得這份精神的重要性。
《斯卡羅》獲金鐘獎戲劇節目獎。記者葉信菉/攝影
獲得五獎的迷你劇集《良辰吉時》也是另一出沒看過的臺劇。當全世界影劇潮流在往類型與工業化猛衝的時候,此劇的手工業質感特別與衆不同。《斯卡羅》與《良辰吉時》都是很衝擊追劇世代人們感官經驗的異類存在,它們也確實好到需要我們「用力」去感受與理解,絕對都是值得願意進步的觀衆去品味思索的「啓蒙悟道型臺劇」。以此看來,這份得獎名單,頒得前衛。
綜觀金鐘57,最有可能站上國際新聞版面的便是陳亞蘭獲得男主角獎這點。頒獎當然能以演技論演技,但當演技不分秋色,考量「得獎歷史意義及代表性」有何不可?而謝盈萱以《四樓的天堂》而非《俗女養成記2》得獎,更證明了陳嘉玲是謝盈萱得金鐘獎的墊腳石,她就是自己巨人的肩膀,戲外活得比陳嘉玲更像陳嘉玲。
金鐘獎視帝與視後陳亞蘭(左)、謝盈萱。記者葉信菉/攝影
臺灣戲劇要如何向前?任何品牌經營都需要經營,MIT戲劇亦若是。臺劇已經創造過文藝復興,如今臺劇價值如何定義?
事實上,臺灣戲劇文化不論是歌仔戲、偶像劇乃至於新創劇種,工作者人人都在拋頭顱、灑熱血,相信條條大路通羅馬卻又戰戰兢兢亟需被肯定。原生劇種的延續也好、類型極限探測也罷,臺灣的歷史經歷過族羣融合、從威權到民主、從紛亂到添亂到亂中有序,臺灣人不斷地在尋找自我認同的那份不安定感,都是我們現階段所在伸張的、也是值得被看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