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EP衝擊面面觀系列五-提升供應鏈位階 臺商就會成爲被拉攏對象
2018~2019的美中貿易戰促使兩大市場朝脫勾方向發展,華府積極呼籲美商迴流投資之外,更在2020年5月拋出供應鏈去中化的「經濟繁榮網絡」(EPN),以供應北美市場需求爲目標。貿易戰以來加上疫情衝擊,已經使得中國對美國出口銳減,並失去美國最大貿易伙伴的地位。爲了因應,北京於5月宣佈將以視訊方式加速「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的談判,最終在11月15日完成簽署。
RCEP起初於2012年11月啓動談判,最早原來希望在2015年年底完成談判,但是後來一再地延宕。談判進度緩慢的原因是因爲多數成員屬於亞洲新興市場,進口貨品關稅或服務業進入的法規保護向來偏高。新興市場國家一方面不希望自外於全球化與自由化浪潮,另一方面卻又對市場開放抱持疑慮。
其中印度不希望RCEP生效後,因估計會加劇對中國的貿易赤字,因此在2019年退出談判。而少了印度的RCEP則涵蓋22億人口、佔全球GDP約30%。這個多邊自貿協定總共有20個章節、17個附錄,包括市場準入、關務程序、智慧財產權、電子商務、政府採購、原產地規定、技術準則、服務業貿易、貿易救濟、投資、支持中小企業運作等議題。
RECP雖然已經簽署,但是正式生效上路可能最快也要等到2021下半年。因爲RCEP簽約國-東協10國、中、日、韓、紐、澳接下來必須進行國內的審覈批准程序;規定必須至少有六個東協國家以及三個非東協成員完成國內程序。
RCEP即將上路,其影響力自然受到關注,首先是其對美中角力、世界經貿區塊脫鉤及抗衡的影響。美國擁有世界最大的需求市場,這塊大餅全世界都想要,美國自己也想要。所以貿易戰過程的幾個目標:美商迴流、供應鏈去中化,其實是美國想要先供應自己所需,再者是站穩高科技的全球主導地位。這也是爲何在貿易戰期間,美國可以不顧一切的採取攻勢,而中國大多是應付、防守。
RCEP的15個成員國在全球供應鏈都較屬於供給方,11月15日簽署之後,紐、澳、東協等國都聲稱希望這個協定有利於提升出口,舒緩疫情對經貿的衝擊。RCEP有助於整合區域供應鏈,但是現階段不能創造一個取代美國的最終財貨需求市場,因此其對內需導向的美國經濟衝擊有限。此外大國博弈如同下棋,5月美國提出EPN、11月RCEP完成簽署,接下來等美國內部政權篤定後必然會出手。不排除美國會重返主導「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並且擴大CPTPP的影響力。
至於RCEP是否將對臺灣產生衝擊,衝擊雖有,但不會是顯著的或令人措手不及的,因爲RCEP是多組已經上路的「東協加一」自貿協定,以及東協經濟共同體的整合版。過去20年來,臺灣的經濟產業結構已經針對有限的自貿協定覆蓋率做出逐步的調整與因應;增加中間財、減少消費財出口比重,並且投入資源生產不受關稅衝擊的電子零組件與資通訊產品。再者較可能受到關稅影響的傳統產業,也早已進行全球化的佈局。
雖然受到疫情的嚴峻衝擊,2020年至今臺灣出口年增率減緩至3.4%,然而自貿協定覆蓋率遠高於我國的韓國出口卻衰退8.6%。1至10月,臺灣對中國出口年增率高達13.7%,對美國出口年增率則達8.6%。因此自貿協定並非萬靈丹,持續投入研發、提升供應鏈位階,生產具有市場需求的產品纔是關鍵。無論未來美國是重返、擴大CPTPP,或者是具體落實EPN,只要臺灣持續站在供應鏈關鍵位置,就有機會成爲被爭取拉攏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