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鬧的雲棲大會,靜悄悄的吳泳銘

2023的雲棲大會比以往來得特別一些。

作爲阿里體系內部先進技術的宣發窗口,歷屆的雲棲大會大致包含兩個方面的產品展示。

一是跟阿里雲本身雲計算相關的軟硬件系統進展,比如21年的倚天710或者22年基於“飛天+CIPU+倚天710”的新一代計算架構。

另一類則是概念上的“黑科技”,實際作用可能不是很大但聽起來很酷,比如去年達摩院XR實驗室製作的大明宮數字復原、由無影雲電腦驅動的國產大飛機模擬飛行艙等。

這樣的安排最初還算好使,但隨後多年的模式重複不可避免地引發了審美疲勞。於是在去年傳出招募工資日結的羣衆演員過後,有媒體評價2022是最“寡淡”的一屆雲棲大會。

今年的雲棲大會顯然看頭多了不少。

由ChatGPT引發的生成式AI浪潮仍然牽動着大衆思緒,讓本屆大會的主題因爲圍繞大模型這個重心而更加聚焦。闊別多年的阿里雲之父王堅回來做了場壓軸演講,討論人工智能和雲計算結合將帶來行業的第三次浪潮。九月份剛剛接班的蔡崇信,順理成章頂替了去年張勇的發言位置,他宣稱要讓阿里雲成爲AI時代最開放的一朵雲。

這些“新的”老面孔,跟會場外招贅婿的大媽一起,給這屆雲棲大會增添了更多的關注。

“佛系”吳泳銘,關鍵時刻阿里雲沒有關鍵先生

10月31日雲棲大會開幕那天,一張蔡崇信、吳泳銘、王堅、周靖人等人亮相雲棲小鎮的照片在社交媒體上流傳頗廣。

畫面中蔡崇信表情淡然,旁邊的吳泳銘則滿面春風,顯得興致要高昂得多。從二人各自擔任的角色看,吳泳銘的確是這場大會獨一無二的主角。教師節那天隨着張勇的徹底離開,作爲新任集團CEO的吳泳銘,還兼下了阿里雲董事長和CEO的職務。

只是頗令《深渡》驚訝的是,這位阿里雲的一把手,除了這張照片以外,似乎並沒有在這屆大會上留下多少存在感。而作爲對比,蔡崇信、王堅、周靖人都在當天登臺做了演講,併產生了不錯的傳播效果。

吳泳銘本人在雲棲大會的“神隱”或許跟他低調的性格有關係,但也在很大程度上驗證了一個事實,就是雖然名義上頂着阿里雲董事長和CEO的title,但他並不打算把太多精力鋪在阿里雲這條業務線上。

然而問題是,當下處於關鍵節點的阿里雲,恰恰需要一位關鍵先生。

在今年5月的財報日,阿里就宣佈了未來12個月內阿里雲完全分拆並探索獨立上市的計劃。當時聲稱要專職負責阿里雲的張勇,後來出人意料的“一退到底”,這本身就給阿里雲的上市之路增添了一絲變數。

一方面,無論是阿里內部還是外界都明白,要找到一個能完美替代乃至超越張勇的人,基本不太可能。張勇本人的管理才能、財務背景和長期擔任阿里一號位積累的各種資源,意味着他既能在分拆上市的過程中進行資本運作,也能更好地幫助阿里雲應對行業已經持續兩年的調整期。

理論上講,吳泳銘的資歷和集團CEO的職位也能讓他調動很多資源。同時相較於張勇,他有着更多的技術背景,這對於雲計算行業來說非常有利。

只是這位過渡時期的阿里雲一號位,似乎對自己的兼職沒有太多熱情,否則不應該在雲棲大會這樣的場合不露個“大臉”。

另一方面,如果從張建鋒被去職算起,到張勇,再到吳泳銘,以及後面接替吳泳銘的人,阿里雲高層的動盪已經持續有一段時間了。這很難不讓人懷疑在阿里雲表面的人事動盪之下,是否還隱藏着業務方面的問題。

典型的細節是,張勇曾在接手阿里雲後表達過All In的態度。他說要創造一個新江湖, “希望阿里雲作爲一家獨立公司,能成長得跟今天的阿里巴巴集團一樣大,甚至比它更大”。如果阿里雲真的如張勇或者阿里官方所聲稱的那樣充滿前景,那他最終爲何又選擇徹底離開呢?

另一個具體的例子,是去年阿里雲香港的宕機事件,這也是導致張建鋒去職的直接原因。張勇宣佈其職位調整的公開信中提到,“對雲計算而言,穩定和安全是對客戶最基本的責任”。

當時,阿里雲香港機房部分用戶的宕機時間超過十二小時,這算得上是災難級的生產事故。要知道雲計算廠商是把可用性和穩定性當作最關鍵的賣點之一來宣傳的,而這樣一次事故對公司聲譽造成的損失,後續在官網掛多少個9大概都難以彌補回來。

同時,一位使用阿里雲香港機房的個人博客站長表示,從香港機房發生異常開始,到故障被完全排除的整個期間,他的郵箱、短信、電話和站內消息沒有給出任何通知。因此他不得不懷疑,阿里雲是故意不做通知,試圖掩蓋問題。

畢竟,對於這樣的個人用戶而言,如果他自己不做網站可用性監測,或者不是恰好在故障期訪問博客,那可能他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服務器之前宕機過。

第三次浪潮暫時還不夠

在10月31日的雲棲大會上,阿里雲老兵王堅做了場演講,他把GPT這波人工智能浪潮帶來的機會看作是雲計算的第三次浪潮,前兩次則分別是最早吃螃蟹的泛互聯網科技行業,以及隨後踏上數字化改造之路的傳統行業。

在《深渡》看來,第一波上雲確實稱得上是浪潮,而第二波從國內傳統企業低迷的數字化改造熱情看,即便將其稱作浪潮,這股浪潮的力量和趨勢也相當有限。

當然理論上講,最近開啓的這波訓練大模型和部署大模型所需要的算力,的確會給雲計算行業帶來充分的機會。

微軟幾天前剛剛公佈了上個季度的財報,智能雲板塊該季度營收同比增長19.4%至 243億美元(超過彭博預期的236億美元)。該板塊中服務器產品和雲計算服務營收增長21%,推動Azure和其他雲計算服務營收增長共29%。在財報後的電話會議中,微軟管理層指出,高於預期的AI消費推動了Azure的收入增長。

不過同樣的利好,暫時還沒有體現到阿里雲的財報上面。

今年一季度,阿里雲營收破紀錄地出現了2%的負增長,進一步拉開了跟國外頭部雲廠商之間的差距。而二季度的財報裡,雖然阿里雲業績重回正增長區間,但4%的實際增速還不太能談得上觸底回升。

沒吃到大模型紅利的不只阿里雲一家。百度雲上個季度5%的增速跟阿里雲基本一致,騰訊的金融科技和企服(FBS)業務線雖然增長了15.2%,但這大概應該歸功於微信支付的強勁表現。

目前來看,這方面影響雲廠商的最大因素還是在芯片供給上。雲計算相較於傳統IT機房的優勢就在於算力的彈性複用,當算力供給遠遠滿足不了需求時,這個商業模式自然運轉不起來。

不過即便如此,各大雲廠商仍然在努力圍繞大模型建立技術生態,因爲最終隨着大模型越來越廣泛的應用,這依然會成爲B端客戶決策時的關鍵因素。

從這方面說,阿里雲目前的佈局是比較完善的。

在智能算力服務方面,阿里雲有PAI靈駿這個高性能模型訓練平臺。在模型推理方面,PAI靈積爲其他模型廠商提供API接口,並對外提供推理服務。大模型應用的開發支持,“阿里雲百鍊”也提供了專屬的AI開發工具。

另外值得指出的一點是,周靖人在去年的雲棲大會上最早提出了“模型即服務”(MaaS)這個概念,旗下的開源社區魔搭ModelScope已經積累了一些先發優勢。

但一個客觀的事實是,其他競品廠商也有類似的產品提供,尤其是把AI當做技術招牌的百度。

比如文心千帆也是一個面向企業開發者的一站式大模型開發及服務運行平臺。提供基於文心一言底層模型(Ernie Bot)的數據管理、自動化模型定製微調以及預測服務雲端部署一站式大模型定製服務,並提供可快速調用的文心一言企業級服務API。

有意思的是,百度似乎對自己的技術實力更自信,起碼在對外宣傳的口徑上是這樣。

周靖人在雲棲大會開幕那天發佈了通義千問2.0,並表示這個版本的通義千問綜合性能超過GPT3.5。而前不久在一個類似的場合,百度的世界大會上,李彥宏也發佈了文心一言4.0,同時宣稱其表現全面超越GPT4.0。當然,因爲王小川來了雲棲大會的現場,周靖人的謹慎是可以理解的。

所以考慮到這些因素,阿里雲顯然不能單純指望大模型,還需要在追趕第三次浪潮的同時,進一步補齊第二次浪潮裡欠缺的能力,尤其是打開政企市場所需的2B和2G體系。

結語

在中國的雲計算市場中,阿里雲仍然有着毫無爭議的身位優勢。這些優勢中既包括雲計算軟硬件系統的技術研發能力,也包括它是目前唯一連續多年實現盈利的互聯網雲廠商。但同時一個難以迴避的現實是,在過去幾年華爲和運營商雲的快速崛起和行業整體的陣痛調整中,它也是受到最大沖擊的那個。

按照此前的規劃,隨着阿里1+6+N組織變革的落地,阿里雲將引入新的戰略融資並獨立上市。然而,張勇的離開給這個進程增添了一絲變數。接替張勇的吳泳銘在過去兩個月裡,似乎最大的動靜只是那封上任時的公開信。即便是雲棲大會這樣的場合,作爲阿里雲一號位的他也依舊保持了“佛系”。

只是,當下的阿里雲最不需要的,就是一把手的“佛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