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搜上令人無語的“草莓和蝦”事件:病態觀念,禍害多少中國孩子

撰文 / 第一心理主筆團

編輯 / 湯米

近來可能很多網友都曾經在社交媒體上刷到過一些類似的內容:

發帖人一般是作爲子女的年輕人,他們往往是通過發圖片的方式和自己的父母分享生活中的一些喜悅,或者僅僅是分享一些日常,但往往換來的卻是父母的說教,甚至是批評。

這其中比較著名的一個帖子就是“草莓和蝦”:

相似的內容還有很多,但其核心內容基本上是集中在兩代人關於生活品質的觀念差異,以及溝通上所存在的諸多障礙。

個案背後的羣體觀念

我們可以發現,當類似的帖子在網上集中的出現時,其實也就意味着某個羣體或者某一代人都會在相關問題上存在共性。

我們不妨再把目光回到文章開頭提到的一些社交媒體內容上,

之所以大部分發帖的人集中在以大學生羣體和剛進入社會不久的年輕人身上,就是因爲很簡單的一些事情,在這些羣體看來有其自己的定義:

根據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的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我們可以認爲大部分個體在社會當中用於滿足個體需求的方式是分不同層次的,

當個體的基本溫飽能夠被滿足之後,就會以各種方式去尋求更高級別的需求,其中當然包括心理歸屬感以及認知等超越基本生理需求的方面了。

所以同樣是吃到了好吃的東西,在大多數年輕人看來,就是在疲憊的學習和工作生活之餘,而通過調動自己的味蕾,滿足了自己的情緒需求。

那麼這件事情在人至中年的長輩眼中會是什麼樣的呢?

大部分目前處於大學和剛剛工作年齡段的羣體,其父輩往往都處於40-50歲的年紀。在這代人生長的過程當中,他們所面臨的物質水平、社會環境與今天自然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在當時能夠完全忽視溫飽的家庭可謂是比較少,同時我們的國家和社會正處在飛速發展的過程中,人們的價值觀念也都受到了相關的影響,一般都比較認同先完成事業和工作,再強調個人的享受這樣的價值觀。

所以我們可以得知,只是吃美食,外出旅遊這樣的事情存在,兩代人對其就會存在截然不同的看法。那麼如果兩代人之間又恰好是存在親密的代際關係的話,當然勢必就會產生矛盾。

教育/支配/照顧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代際關係會呈現出不同的樣態,在中國式的代際關係當中,首先兩代人之間會呈現出比較單一的地位傾向——長輩幾乎對晚輩有着絕對的權威。

導致這種地位偏差存在的原因有很多,既包括我們傳統文化中的長幼秩序,也有中國式教育對關係的影響,當然,我們文化當中的哺育—回饋機制也是支撐這種關係存在的一大核心。

俗話說“烏鴉反哺,羊羔跪乳”,就體現出我們對於代際關係的看法:

爲人父母要在子女沒有獨立能力時盡到撫養的義務;當子女成年,父母逐漸失去自主生活能力之後,子女也有義務反過來回饋自己的父母。

這是我們文化當中對於兩代人關係的深刻理解,也可以說是中華孝道文化的一種解釋。

但這並不是代際關係的所有。

很顯然,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和人們觀念的變化,不同年齡段的羣體對於這樣的理念已經有了理解上的偏差。

在很多年輕人看來,自己是瞭解長輩撫養的不易以及恩情的,只是由於目前生活和工作壓力確實也比較大,沒有辦法在獲取收入的同時還爲長輩提供情感上的照顧。

而在很多年紀逐漸老去的父母看來,自己的子女一天天的長大,也應該像自己當年照顧自己的父輩一樣,反過來爲自己提供物質和情感上的保障。

羣體成長環境的差異、認知的偏差以及社會的不斷髮展,共同造就了文章開頭提到的那些社交媒體內容。

想要解決問題也簡單,如果能夠和上一代人很好的進行溝通,把不同層面上的差異給抹除,那麼自然是最好。

如果關鍵差異實在太大,那麼在盡到自己基本義務的同時,也不必指望長輩什麼事情都理解自己,因爲這是不現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