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雜誌促臺灣紀錄片普及化 獲TIDF傑出貢獻獎
第12屆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今日公佈「傑出貢獻獎」得主,大會頒贈給作家陳映真創辦於1985年的《人間》雜誌,該刊聚焦社會議題與弱勢族羣,陳映真曾對着攝影記者說「拍得漂亮不夠,還要拍出問題」,要求影像顧及美學的同時,必須呈現批判態度,這個理想後來也延續到許多臺灣紀錄片工作者的心中。
▲《人間》創刊號封面。(圖/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提供)本屆評審委員認爲,《人間》雖以文字和攝影爲主,但每一篇「紙上紀錄片」內蘊的人道主義與弱勢關懷,承先啓後,是臺灣紀錄片在解嚴前後發展時的重要養份,也塑造了紀錄片的使命和美學,包括歷屆TIDF「傑出貢獻獎」的得主綠色小組、全景傳播基金會和導演柯金源都曾深受其影響。
▲《人間》第9期專題報導「湯英伸事件」。(圖/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提供)
在紀錄片媒材尚未被廣泛應用時,《人間》就已爲許多議題進行影像紀錄,關注的議題日後也多成爲臺灣紀錄片拍攝的題材。影像紀錄團體「綠色小組」與《人間》關係緊密,兩者皆爲1980年代非主流媒體的重要代表,互相合作報導1986年的重要環境運動「鹿港反杜邦」,和激起社會深刻反省原住民權益的「湯英伸事件」。
在同年的「桃園機場事件」中,綠色小組與《自立晚報》也挑戰黨國媒體的資訊壟斷,其後《人間》更特別專訪綠色小組的成員,深論紀錄片扭轉政治局勢的力量與拍攝倫理等問題。另一受到《人間》深刻影響的,是紀錄片團體「全景傳播基金會」。在臺灣1980年代本土化浪潮之下,《人間》撰寫在地人物的專題引起全景的興趣,並從中取材拍攝成紀錄片,如專門記錄臺灣小人物故事的「人間燈火」系列。其中《豬師父阿旭》、《李文淑與她的孩子》與拍攝白化症患者的《月亮的小孩》皆轟動一時,引發社會熱烈迴響,更入圍諸多國際影展,掀起了臺灣紀錄片普及化的序幕。
▲《人間》「豬師父阿旭」的報導後來被全景取材拍成紀錄片。(圖/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提供)
《人間》雜誌關懷土地、追求真實的人道精神火炬,也傳遞到臺灣紀錄片工作者手中。甫獲上屆TIDF傑出貢獻獎的得主柯金源導演亦表示,年輕時閱讀了大量的《人間》雜誌,在參加完《人間》的編採工作坊後,更定調了他一生以影像關注臺灣生態環境的理想。爬梳臺灣紀錄片的源頭,處處可見《人間》雜誌作爲重要的精神遺產,從報導文學、報導攝影,過渡到紀錄片創作的軌跡。
探及《人間》雜誌對於臺灣紀錄片的深遠影響,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特別規劃與Lightbox攝影圖書室合作,於4月18至5月17舉辦精彩的《人間》書展,並在4月26日舉辦系列講座,討論報導文學、攝影與紀錄片的關係,讓更多觀衆認識《人間》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