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8.11”匯率調整一年間
新華社北京8月11日電(記者張鍾凱 趙修知)對於很多關注外匯的人而言,一年前那個夏天的早晨註定難忘。
2015年8月11日早上9點15分左右,很多人發現當天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大幅貶值約1000個基點。驚愕之餘,大家在央行官網上找到了相關公告:調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機制,做市商參考上日銀行間外匯市場收盤匯率,向中國外匯交易中心(CFETS)提供中間價報價。
一年以來,央行採取了一系列完善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的措施,包括公佈CFETS人民幣匯率指數,加大參考一籃子貨幣力度等,如今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初步形成了“收盤匯率+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的形成機制。
過去一年時間裡,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經歷“三貶一升”,其中間價從6.1162跌至6.6255,貶值5093點,近期有持續回升趨勢。雖然年度貶值幅度較大,但官方多次表示,人民幣不存在長期貶值的基礎。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高級研究員管濤認爲,過分關注人民幣匯率水平變化,是對本次匯率改革極大的誤讀。匯率改革是順應擴大對外開放新形勢的重大舉措,核心是完善市場化匯率形成機制,而不是調整人民幣匯率水平。
在中國外匯投資研究院院長譚雅玲看來,匯率改革主要有三項成績,一是改變了此前的報價體制,市場化程度和靈活度更高;二是轉換了此前“只有口號沒有內容”的作風,根據國內貿易的狀況、實體經濟的狀況更好地確定中間價,參考性、可適用性更強;三是推動了人民幣加入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更好地順應國際市場主流。
除此之外,匯率改革也讓國內外市場對人民幣匯率的變動預期更加理性,不再一味“看漲”或“看跌”。
對於今年5月份開始的貶值變動,市場明顯沒有像以往那麼緊張。匯豐銀行發佈報告指出,市場之所以對近期人民幣匯率波動反應更加淡定,一個重要原因是現在中間價形成機制非常透明,可預期性更高,市場因此可以容忍更大的匯率波動,對於匯率變動從“恐懼”變爲“接受”。
在取得成績的同時,“匯改”仍留下一些“硬骨頭”需要解決,比如如何找到匯率改革與資本項目開放、金融穩定的平衡點,特別是在美元加息預期升溫的形勢下如何進一步釋放人民幣貶值壓力,在英國脫歐等“黑天鵝”事件頻出的國際環境中如何保持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等等。
央行日前發佈的《2016年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顯示,下一步,央行將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加大市場決定匯率的力度,增強人民幣匯率雙向浮動彈性,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管濤指出,繼續加快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一方面可以積極配合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整體戰略部署,另一方面也能增強宏觀調控的獨立性、自主性,更好應對內外部不確定性的挑戰,保持經濟和金融的穩定。
(原標題:人民幣“8.11”匯率調整一年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