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遣唐使 吉備真備 真跡確認

遣唐使吉備真畫像。(取自每日頭條

與會學者合影。(取自澎湃新聞

日本朝臣備書褚思光撰文鴻臚寺丞李訓墓誌考》書影。(取自澎湃新聞)

「李訓墓誌」蓋拓本。(取自澎湃新聞)

「李訓墓誌」拓本。(取自澎湃新聞)

被視爲片假名的發明者,在日本宛若神話」一般存在的歷史人物吉備真備親筆所書的「李訓墓誌」,經深圳望野博物館館長閻焰歷時6年考證研究後,日前正式對外發布;此一涉及中日兩國遣唐使,迄今所發現等級最高的實物,不僅在大陸、也隔海轟動日本,NHK以及各大報紙當日均大幅報導

「李訓墓誌」2013年由望野博物館收藏,歷經6年的潛心考證、甄別,並與中日存世中古文本、墓誌、史料比對後,確認落款的「日本國朝臣備」,爲日本奈良時代的朝廷高官吉備真備(695年-775年),唐朝留學期間使用之名。閻焰的研究成果,經文物出版社印行爲《日本國朝臣備書丹褚思光撰文鴻臚寺丞李訓墓誌考》一書。

朝臣備筆跡清晰可見

墓主李訓爲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主管外國留學生外事接待等事務的官署「鴻臚寺」的從六品上官員「丞」(相當於現今外交部的「秘書長」),唐開元22年(西元734年)6月卒於洛陽。「李訓墓誌」原石35公分見方,共19行、328個字,落款「秘書丞褚思光撰文 日本國朝臣備書」字樣清晰可見。

閻焰指出,吉備真備在日本爲「神話一樣的人物」,但日本本土並未留下隻字片語,「朝臣備」的筆跡應爲日本奈良時代的巔峰之作。「李訓墓誌」的出土,讓原本僅止於文本概念的「日本」,首度以日本人書寫的實物史料形式,現身於世人眼前,「這塊墓誌是中日隋唐時代的政治及文化研究以及東亞交流史的珍貴史料。」

中日書法史空前發現

「李訓墓誌」除已向深圳市、廣東省文物主管單位申報,並正式備案登錄大陸的國家文物資料庫。北京大學古代史研究中心的榮新江教授強調,「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研究中,中日關係重頭,也可以說是重中之重」;遺憾的是,受限於存世實物材料太少、進展並不多,「李訓墓誌」可望促進中日文化學術的交流。

「李訓墓誌」除爲中日書法史上的空前發現,文物出版社社長張自成指出,「李訓墓誌」爲目前中日兩國涉及遣唐使等級最高的實物資料,也是唯一存世的奈良時代遣唐使「朝臣備」本人所題寫的珍貴資料,「墓誌的發現填補了中日關係史、中日書法史、遣唐使、日本史的重要空白,爲學習研究提供了極其珍貴的新史料。」

來自日本的唐代史研究權威,東洋文庫研究員、明治大學東亞古代石刻研究所所長氣賀澤保規教授,用「激動得發抖」一詞,來形容初見「李訓墓誌」原石時的心境。當時他問及「朝臣備」爲何人?閻焰自信滿滿地答以:「除了吉備真備,絕無他人」。

日人書國名最古字跡

氣賀澤保規腦海中隨即開啓「自動檢索」模式:開元22年(734年)秋天,第10批遣唐使團抵達中國,同年1月,與吉備真備、阿倍仲麻呂同船,來到大唐留學的井真成在長安故去;6月李訓辭世,吉備真備書寫墓誌,10月離開生活17年的長安,踏上返國之路……。

針對「日本國」一詞,氣賀澤保規也指出,此一發現爲日本人所寫「日本國」國名歷史最爲久遠的字跡。氣賀澤保規並欣慰地提到,吉備真備老家岡山縣真備町,去年夏季因重大洪災、遭遇毀滅性的破壞,現正處於災後重建,「相信此次學術成果的公告能帶給當地民衆莫大的鼓舞」。

小靈通 遣唐使

延續日本遣隋使的傳統,派遣前往唐朝的官方使節。西元630年舒明天皇派出第一次遣唐使,直到西元894年由菅原道真建議廢止後未再繼續;前後約264年,共計派出過十幾次遣唐使團。其中尤以阿倍仲麻呂、吉備真備隨行的第八次遣唐使最爲知名,對唐文化、佛教文化在日本的廣泛傳播深具貢獻。(賴廷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