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繼續選縣長 或許就不會發生中壢事件
1996年8月,國民黨秘書長吳伯雄(右)拜會民進黨主席許信良(左)。(本報資料照片)
恩煦與善緣:吳伯雄縣長的故事(桃園市政府文化局)
伯公談到這裡,突然話鋒一轉,提到如果他繼續追求連任縣長,也許很多事情會不一樣。他如果出來競選連任,大概黨內不會有太多反對的意見,許信良先生應該也會支持,因爲當初在省議會時,他們就是很要好的朋友了。伯公說許信良競選省議員時,沒有太多資源,競選辦公室就設在他的對面,當時他們兩個人聯袂作戰,聯合競選,天天在一起,沿街向選民拜票,這樣的畫面在當時是非常少見的,只要有伯公的地方,就會有許信良先生,外界也把這樣的情同手足、並肩作戰的關係視爲國民黨團結的象徵。
至於發生在一九七七年「中壢事件」,那是中國國民黨在桃園縣長投票過程中,在中壢國小的開票所。被民衆目擊並指控有作票舞弊的嫌疑,引起中壢市民憤怒,羣衆包圍桃園縣警局中壢分局,用石頭丟警局、推倒警車、並且放火燒燬警察局,警方後來也以催淚瓦斯試圖驅散包圍的民衆,黑暗中傳出有人中槍的消息,不幸造成兩名青年送醫不治的事件。
中壢事件被視爲臺灣民主運動史上,第一次由民衆自發性地走上街頭,抗議選舉舞弊的事件,也開啓了日後街頭民主運動的濫觴。當年許信良先生有意參選桃園縣長,但因爲「黨紀考覈不佳」,以及在省議會的言論並不爲資深黨籍議員接受,而未獲國民黨提名,因而自行宣佈參選。發生中壢事件之後,桃園縣內的投開票所全部重新開票,選務人員小心翼翼地完成後續唱票計票等監察行爲,最後許信良高票當選桃園縣長,事件才逐漸平息。
但是中壢事件的後續發展,卻深深地影響並且改變了臺灣民主政治發展。受到許信良勝選的影響,後來的國代及立委選舉,有更多人紛紛投入選舉,改變了當時的政治生態;但是許信良先生卻因爲聲援餘登發先生被捕事件,以及參加「橋頭事件」的遊行,被省政府以「擅離職守」罪名移送監察院,許信良先生僅就職一年半,被迫提早離開縣長職位。一九七九年底發生的美麗島事件,以及後來風起雲涌的黨外運動,以及民主進步黨的成立等等,足見中壢事件是臺灣戰後民主化最重要的分水嶺,它打破威權統治氣氛,讓後來的民主運動得以形成。
對於中壢事件,伯公很有感觸地說,當時雖然謝東閔先生要把他調到公賣局工作,不過時任國民黨組織工作的李煥先生,卻認爲伯公應該留在桃園;如果那時他沒有接任公賣局長、繼續留在桃園選縣長、或者國民黨順理成章地推出許信良先生競選縣長的話,也許這件事就不會發生了,對於發生這樣的政治衝突事件,伯公也感到很遺憾,伯公認爲當時黨是推出歐憲瑜出來競選縣長,加上伯公的堂兄,也就是吳鴻森先生的兒子吳運豐先生也同樣在爭取黨內提名,雖然立場很爲難,但他也必須支持中央的決定,即使是他自己不選、而由許信良先生出來競選,他也絕對會支持他。
不過這麼多年過去,想起伯公競選桃園縣長時,李煥先生希望他能配合許信良先生競選省議員,後來許信良先生也順利拿第一高票順利當選,加上許家和吳家本來就是舊識,到今天他們仍然有着良好情誼,伯公也說許信良先生不是會鑽牛角尖的人,而且是「蠻可以交朋友」(值得交的朋友)的人。這些政治上的權衡考量,到現在看起來,都是影響臺灣政治社會發展的重大轉折,只是當時並沒有人會知道,個人的進退抉擇,竟牽動臺灣的歷史發展和個人命運。(四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