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大爺五代擠居日軍炮樓55年,牆厚72公分,借彈孔鑿通暖氣管道
前言
在山東青島李滄區右安路39號,有一座造型獨特、牆體厚實的圓柱形的三層小樓,它不僅是歷史的見證者,更是孫從孝一家五代人長達55年的生活居所。
這座小樓原本是日本侵華時期建造的炮樓,後來輾轉成了孫從孝一家的住房,經過簡單的改造一家人就在這定居了,如今的炮樓承載着孫家幾代人的記憶與溫情。
這座炮樓是如何成爲孫從孝一家的住房的?現在的孫從孝一家還住在這裡嗎?
炮樓的由來
這座炮樓建於1938年,本來是日本軍隊爲了鞏固在山東的防禦而建造的衆多炮樓之一,炮樓採用堅固的磚石結構,牆體厚度達到了驚人的72公分,足見其軍事防禦的強度。
可能也有不少人夢想着有一點可以體驗生活在防空洞、碉堡、炮樓這樣的軍事設施是怎樣的感覺,所以不少人有些羨慕孫從孝一家,能生活在如此“安全”的房子了,生活體驗一定很棒。
但事實並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簡單,因爲炮樓最初設計的就是爲了防禦進攻,牆體和整體的設計都是了戰爭服務的,設計上炮樓分爲三層,一層曾作爲彈藥庫,二層牆體設有射擊口,三層則是瞭望臺,視野開闊,便於觀察四周情況。
它的一切都爲了戰爭服務,根本就沒有考慮過什麼宜居性,炮樓雖然面積較大,但設計初衷並非居住,因此存在諸多不便,本身封閉的結構導致裡面採光差、漏風嚴重。
而且炮樓內部設計不會像民宅一樣設計什麼臥室、客廳、衛生間的,加上本身就是加厚加固的建築,孫從孝一家想要在裡面做一些改造都困難重重,孫大爺當年得到這個特別的房子時也是相當的頭疼改造的問題。
也有不少人感到疑惑,按道理來說這種炮樓隨着戰爭的結束,就會逐漸失去了原有的軍事價值,成爲了歷史的遺物,部分具有歷史教育意義的炮樓等設施被保留下來,作爲歷史的見證,用於展示和教育目的。
一般這類建築還需要經過妥善的修繕和保護,才能完整的保存了下來以供後人瞭解和學習歷史,不過大部分炮樓由於其歷史背景和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並未被長期保留,最後大概率是被拆除或改造。
像孫從孝一家這樣能直接居住在炮樓裡面的還是非常罕見的,這也讓大家非常好奇,這個炮樓最後是如何輾轉到了孫從孝的手中的,他們一家明明可以和其他人一樣住在居民區,爲什麼還要費盡力氣的改造炮樓。
一切還要從上世紀60年代初說起,那個時候的孫從孝父親還是個青島電工,孫家因爲人口衆多,包括爺爺奶奶、父母以及後來出生的弟弟妹妹,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家庭逐漸擴大,包括了孫從孝的子女及後代一共五代人生活在一起。
那居住條件別提多擁擠了,當時孫家共有12口人,擠在一間僅有20平方米的小平房裡,這個小平房還是電力廠給本廠員工的福利宿舍,還是很多人求而不得的。
孩子們小的時候還好,還勉強能湊活着生活,可孩子們漸漸的長大了,大家也有了羞恥心,身材也高大許多,這麼小的房子住十幾口人顯然也不太可能了,搬家已經是勢在必行的了。
幸運的是單位考慮到孫家的實際情況,父親一個普通工人想要在養活十幾口人的同時還拿出錢來買房子也不太可能,加上現在他們住的地方連衛生間和廚房都沒有,就決定將一座空置的炮樓作爲宿舍分配給孫家。
這座炮樓雖然外觀簡陋,但內部空間相對寬敞,足以容納孫家衆多人口,唯一的問題就是作爲軍事設施,這個炮樓不太適合人居住,還要孫家花上不小的精力來改造一下,不過這三層的超大空間倒是可以完全容納一家人生活了。
於是經過了一番努力裝修,1962年孫從孝一家終於把炮樓改造的有模有樣的了,並正式搬進了這座炮樓,開始了他們長達55年的居住生活。
一家人在炮樓的生活情況
初入炮樓,孫家人面臨着諸多不便,炮樓的窗戶狹小,採光極差,冬天寒風刺骨,夏天則悶熱難耐,爲了改善居住條件,孫家人開始了漫長的改造之路。
他們將炮樓原有的十個射擊口中的六個改造成了窗戶,以增加室內光線和通風效果,剩下的四個則用磚瓦堵上,以增強安全性。
此外,他們還填平了炮樓一樓的地面,將牆面上的武器櫥櫃改造成了儲物櫃,在三樓隔離出了一室一廳,作爲臥室和廚房,還利用牆體上的槍眼接上了自來水管,解決了用水問題。
儘管經過了一系列的改造,但炮樓的居住條件依然艱苦,冬天全家人只能擠在三樓的瞭望臺裡,搭起吊鋪,生起煤爐取暖,夏天則只能依靠大樹下的陰涼來避暑。
爲了節省開支,孫家人經常吃大白菜這樣的廉價蔬菜,新衣服也捨不得買,往往是衣服破了就打補丁,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孫家人依然相互扶持,共同度過了無數個春夏秋冬。
隨着時代的發展,孫家人開始渴望在炮樓裡安裝暖氣,但由於炮樓牆體厚度達到72公分,傳統的安裝方法根本無法實現,爲此,孫從孝花費了整整20年的時間,終於找到了一個巧妙的辦法,利用炮樓牆體上的彈孔來鑿通暖氣管道。
總算是解決了孫家的取暖問題,孫從孝還不滿足,後來的技術越來越好了,炮樓還陸續接通了天然氣和下水道等現代化設施,居住條件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孩子們該結婚的結婚,該獨立的獨立,家裡的負擔也小了很多,生活越來越好。
2015年,隨着城市的發展和規劃的需要,孫家所居住的炮樓被列入了拆遷範圍,政府給予了孫家50萬元的拆遷補償款。
孫從孝一家用這筆錢在附近購置了一套新房子,終於告別了那個充滿回憶的炮樓,新房子寬敞明亮,設施齊全,讓孫家人過上了更加舒適的生活。
青島這家在日軍炮樓住了55年 打通彈孔裝暖氣
儘管搬離了炮樓,孫從孝一家依然對這座建築懷有深厚的感情,每個週末,他們都會回到炮樓舊址看看,和老鄰居們聊聊天、喝喝茶,孫從孝還經常擔任社區宣講團的成員,向居民們講述炮樓的歷史和自己的生活經歷。
在他看來,炮樓不僅是一個居住的地方更是一個承載着家族記憶和時代變遷的重要符號,如今的炮樓已經不復存在但它所留下的故事和記憶將永遠鐫刻在孫家人的心中。#長文創作激勵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