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老漢蝸居炮樓55年,因牆壁厚達72公分,暖氣要從子彈孔打通

誰能料到,這個佈滿彈痕的圓柱形炮樓,竟然成了一家人的棲身之所。

1962年,孫從孝一家遷入了這個別具一格的建築。

時光荏苒,這座炮樓不僅承載了五代人的記憶,還見證了他們的成長曆程。

然而,當初搬進這座炮樓時,他們遭遇了不少困難,甚至暖氣問題都困擾了他們整整二十年。

那麼,他們爲何會選擇搬進這樣的住所呢?

本文陳述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炮樓的歷史印記

對孫從孝一家來說,能搬進炮樓生活算是幸運的。

此前,他們一家十二口人擠在一間二十多平米的小宿舍裡,生活條件極爲艱苦。

家裡有爺爺奶奶、父母和幾個兄弟姐妹,空間狹小到連轉身都得小心翼翼,稍有不慎就可能碰到人。

這樣的日子久了,大家都感到壓抑。

孫從孝一家人

當單位通知他們可以搬進炮樓時,孫從孝的父親雖然心中高興,但也有些猶豫。

畢竟,炮樓的名聲在外,大家都知道那是一座經歷過戰火的建築。

在抗日戰爭時期,1938年,青島的上空瀰漫着緊張的氣氛。

日軍侵佔了這片土地,爲了控制戰略要地,他們在李滄區建立了一個變電站,並在旁邊修建了一座炮樓。

日軍修築炮樓

信息來源於中國新聞網2012年12月7日發佈

這座炮樓並非普通的建築,它的外形獨特,結合了長方體和圓柱體的特點,顯得既堅固又威武。

炮樓的牆體厚實,平均厚度達60釐米,某些地方甚至達到了72釐米。

這種設計並非隨意,而是爲了抵禦敵人的攻擊。

外牆採用的是堅硬的花崗岩,經過日軍的精心建造,炮樓看起來像是一座銅牆鐵壁的堡壘。

孫從孝一家居住的炮樓

窗戶的設計也與衆不同,只有十個小小的射擊口,彷彿炮樓在警惕地注視着周圍的動靜,隨時準備應對突發情況。

日軍選擇這個地點並非偶然。他們把炮樓建在資源豐富、人口密集的區域。

目的是爲了更好地控制周圍的環境,確保在戰爭中佔據優勢。

炮樓內部通常分爲兩到三層,一樓用來儲存武器和彈藥,二樓則是士兵們的駐守位置。

而最高的瞭望臺則可以用來觀察敵情,及時做出反應。

圖片來源於網絡

這樣的佈局讓炮樓在戰爭中發揮了重要的防禦作用。

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炮樓就像一座難以攻破的堡壘,給我軍帶來了不少麻煩。

由於其堅固的結構,只有重型武器才能將其摧毀,這讓日軍在防守時倍感安心。

而對於中國軍隊來說,攻下炮樓則是一項艱鉅的任務,許多英雄在這場戰鬥中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隨着戰爭的結束,炮樓的命運也發生了變化。建國後,炮樓並沒有被拆除,原因有很多。

其他地方的炮樓

首先,拆除這樣堅固的建築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當時的條件並不允許。

不僅如此,周圍的居民樓不斷增多,炮樓的存在反而成爲了一個歷史的見證,提醒人們銘記那段艱苦歲月。

在這段時間裡,炮樓被改造成了員工宿舍,成爲了許多家庭的新家。

儘管它的居住條件並不理想,但對於那些剛剛經歷過戰亂的人們來說,有一個遮風擋雨的地方已經是值得慶幸的事情。

炮樓內部

艱難歲月裡的家

孫從孝的父親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帶着一家人搬進了這座炮樓,開始了他們新的生活。

當孫家人第一次走進炮樓時,看到那厚重的牆壁和狹窄的窗戶,心裡不免有些忐忑。

外觀上,它看起來有些陰沉,窗戶小得可憐,只有幾個射擊口,顯得與周圍的現代建築格格不入。

雖然這裡的空間比之前的宿舍要寬敞,但環境卻顯得有些陰暗和冷清。

圖片來源於網絡

信息來源於海報新聞2020年8月27日發佈

房間裡滿是歷史留下的痕跡,牆壁上還有彈痕,似乎在訴說着過去的故事。

不僅如此,炮樓的內部環境也讓人十分頭疼。

地面上滿是垃圾,牆壁上還有一些歷史遺留下來的痕跡,甚至有些地方的牆體都出現了塌陷。

更糟糕的是,這裡沒有水電氣,生活簡直成了一場挑戰。

孫從孝一家決定,既然來了,就得把這裡變成一個家。

孫從孝

雖然條件艱苦,但他們心裡明白,只要齊心協力,就一定能克服這些困難。

爲了改善生活條件,孫家人開始了艱苦的改造工作。他們先把一樓改造成廚房,方便做飯。

二樓和三樓則作爲休息區,大家在這裡安置牀鋪,雖然空間仍然有限,但總算能有個地方可以休息。

經過一番努力,水電也終於通上了,家裡的生活條件開始逐漸改善。

改造後的家

不過,居住在炮樓裡並不是沒有挑戰。夏天的時候,厚厚的牆壁能讓室內保持涼爽,但一到冬天,情況就大不相同了。

炮樓的結構讓這裡變得異常寒冷,家裡沒有暖氣,孫家人只能圍着煤爐取暖。

這樣的取暖方式雖然能暫時讓他們暖和一些,但安全隱患也很大,尤其是有時會出現一氧化碳中毒的風險。

儘管如此,大家還是相互鼓勵,儘量適應這樣的生活。

孫從孝的家

1975年,孫從孝結婚了,妻子也搬進了炮樓。爲了給新家庭提供更好的居住條件,他又開始了新的改造。

三樓被重新規劃,變成了一室一廳,成爲了他的新婚房。儘管環境依舊簡陋,但這份小小的空間充滿了溫馨。

隨着時間的推移,孫從孝的心裡始終掛念着家裡的取暖問題。

他知道,單靠煤爐已經不能滿足一家人的需求。於是,他開始設法安裝暖氣和自來水。

孫從孝家改造水管暖氣

這個過程並不簡單,特別是炮樓的牆壁厚度達到了72釐米,普通的施工隊根本無法處理。

經過多次嘗試,他靈機一動,想到可以利用炮樓牆上的彈孔來引入水管和暖氣管道。

這個創意讓他和家人都感到興奮,終於看到希望的曙光。

孫從孝家內部結構

信息來源於環球網2017年11月25日發佈

在政府的幫助下,90年代初,青島市開始實施免費安裝暖氣的政策。

孫從孝抓住這個機會,經過一番努力,終於在2012年成功地爲炮樓安裝了暖氣管道。

那一刻,孫家人感受到的溫暖不僅僅是來自於暖氣,更是來自於他們幾十年來的堅持與努力。

孫從孝家中裝有暖氣

新家舊情 守望炮樓

隨着2004年房改政策的實施,孫從孝一家終於迎來了一個新的機會:他們可以以較低的價格購買自己居住的炮樓的產權。

經過一番計算,孫家決定購買一樓的產權,花費了3000多元,而樓上的產權則是1萬多元。

對於當時的他們來說,這筆錢並不算小,但能夠擁有自己的房子,心裡還是滿滿的期待。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他們終於拿到了房產證,感覺像是擁有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小天地。

孫從孝拿到房產證

然而,生活總是充滿了變數。到了2015年,孫從孝的單位通知他,分配給他的另一處小房子被納入了拆遷計劃。

雖然這意味着他們要離開住了幾十年的炮樓,但孫從孝並沒有太多的糾結。

畢竟,單位提供的房子是電梯房,生活條件會更加方便。

雖然心裡依舊對炮樓有着難以割捨的情感,但經過一番考量,他們決定購買這套新房。

孫從孝夫妻搬進新家

2018年,孫從孝和妻子終於搬進了新居。新房子裡有現代化的設施,寬敞明亮,生活起來方便了許多。

可是在新家裡,孫從孝時常會想起炮樓的點點滴滴。那是他們一家人共同奮鬥的地方,見證了五代人的生活變遷。

每當他回憶起在炮樓裡的那些日子,心裡總是充滿了溫暖與懷念。

孫從孝和妻子

炮樓不僅是一個居住的地方,更是他們情感的寄託。孫從孝和妻子在炮樓裡生活了大半輩子,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炮樓裡的每一個角落都充滿了他們的回憶,孩子們在這裡長大,歡聲笑語充盈在這個空間裡。

對他們來說,炮樓不僅僅是磚瓦堆砌的房子,它承載着他們的歷史,記錄着他們的生活。

雖然搬進了新家,孫從孝夫妻倆依然積極參與社區活動,繼續與鄰居保持聯繫。

孫從孝夫妻倆

炮樓成爲了他們交流的場所,社區的活動讓他們感受到了一種歸屬感。

每當社區舉辦活動時,孫從孝總是樂於助人,分享自己的經驗,尤其是關於如何在艱苦條件下生活的故事。

他希望這些經歷能給年輕人帶來啓示,讓他們懂得珍惜現在的生活。

在對未來的展望中,孫從孝感慨萬千。他看到國家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心中充滿了希望。

孫從孝分享故事

他時常跟年輕人分享自己的故事,告訴他們無論生活多麼艱難,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找到出路。

生活的變化讓他明白,過去的經歷是寶貴的財富,而現在的幸福生活更是來之不易。

然而,炮樓的未來卻充滿了不確定性。2020年,孫從孝發現炮樓的屋頂出現了漏水的問題,這讓他感到心急如焚。

他知道,作爲曾經的主人,他有責任去維護這座見證了家族歷史的建築。

圖片來源於網絡

於是,他主動聯繫社區,希望能得到支持與幫助。社區的工作人員也表示願意提供幫助,大家一起想辦法修繕炮樓。

在孫從孝的心中,炮樓不僅僅是一棟房子,它承載着太多的回憶與情感。

他希望能在有生之年,盡力去保護這座建築,讓它繼續見證更多的故事。

孫從孝家居住的炮樓

即使自己年紀漸長,身體也不如從前,但他依然心繫炮樓,努力爲它的維護貢獻一份力量。

在經歷了生活的起伏後,孫從孝的身體狀況也出現了一些變化,家人開始更加關注他的健康。

他們希望他能好好休息,不要再過於勞累。雖然搬到了新家,但孫從孝的心裡始終掛念着炮樓的未來。

他希望能找到合適的人來繼承這份歷史,讓炮樓繼續存在於人們的記憶中。

孫從孝和妻子

結語

炮樓對於孫從孝一家人來說,不僅擁有着十分沉重的歷史意義,還有着一家人的回憶,同時,住進炮樓的他們更加了解炮樓的歷史,並積極宣傳曾經的歷史,這也反映了人們對歷史的鄭重。

炮樓

參考文獻:1.中國新聞網:《青島昔日日軍炮樓成居民樓 入住5戶家人》-2012-12-72.海報新聞:《青島“特殊”居民樓:原系日本炮樓!男主人見證五代人生活點滴》-2020-8-273.環球網:《老人住日軍炮樓55年 借彈孔鑽出暖氣管道》-2017-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