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小夥賣這個,月銷10000+,有人“就好這一口”

近日,“烤牌姑娘”幫母親賣烤牌的視頻吸引了很多人關注。“烤牌姑娘”來自山東臨沂,今年19歲,已經跟着母親擺攤賣了4年烤牌。“烤牌姑娘”說想多做一些烤牌,最大的願望是掙大錢,讓媽媽過得更好一點。

不少網友爲她的堅韌和責任心感動的同時,也發出了疑問:“烤牌到底是什麼?”

“烤牌我從小吃到大!”臨沂人吳問對烤牌再熟悉不過,當地幾乎沒有人不知道這一美食。他的父母做了十多年的烤牌生意,天天圍着缸爐轉,一天要製作好幾百塊烤牌,每天都有人買烤牌,有的人甚至一天買兩三次。

吳問在電商平臺上經營了多年的農特產生意,銷售過板栗、金銀花、紅薯等農特產。幾年前,他將烤牌放到網店裡銷售,沒想到有很多人來下單。一些外地的買家說:“我們全家人就好這口,家鄉的烤牌地道又美味。”甚至還有粉絲將烤牌帶給了國外的華人。銷量多的時候,吳問一天能賣出1000多塊烤牌。

家喻戶曉的生意

臨沂的街頭分佈着大大小小的烤牌店。菜市場裡,一到飯點,熱氣騰騰的烤牌攤前總是圍着很多人。烤牌是一種麪食,用爐子烤制而成,在臨沂是家喻戶曉的美食。有人說:“烤牌大小不同,一塊小烤牌大概賣一元,我們全家一日三餐都離不開它,天天吃”。

吳問聽老一輩說,烤牌又叫朝牌。朝牌的形狀像古代大臣上朝時用的笏板,因爲是烤出來的,後來就被稱爲烤牌了。據說它最早發源於臨沂郯城縣馬頭鎮,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了。這個鎮上製作出來的烤牌香氣撲鼻、酥脆可口,人們都喜歡吃。

2014年,馬頭朝牌被列入臨沂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不僅成了馬頭鎮的特色小吃,在整個臨沂市也越來越受喜愛,甚至還傳到了周邊不少省市,成爲人們離不開的麪食。

因爲在當地太常見了,吳問創業之初並沒有考慮過賣烤牌,而是選擇了臨沂的一些農特產。十幾年前,20多歲的他辭去了電商工作,回到老家自己開了“秉心良品”網店,銷售各縣有名的生鮮土特產。

家人並不支持他的創業,並且早期物流運輸條件也不像現在這樣好,生鮮行業損耗高,最初那幾年,他沒賺到多少錢,創業的收入僅夠維持日常生活開支。

隨着物流運輸配送體系日益完善,中國生鮮行業進入快速發展期。但在行業裡摸爬滾打了七八年後,吳問意識到,生鮮行業競爭太激烈了,利潤空間越來越小,他開始考慮轉型。

當時天氣較冷,很多當地人外出旅行、跑長途運輸時都會帶烤牌。烤牌經過烘烤水分減少,便於長時間儲存,也適合加入各種菜調味,是適合人們商旅出行攜帶的食物。在線下,僅靠一個攤位,再好吃的地方美食很難賣到幾公里之外的地方,於是吳問想到了在網店裡賣烤牌。

日銷千塊

漂泊在外的人總是忘不掉家鄉的味道,“當時的烤牌只有一種椒鹽口味”。但吳問很快收到了訂單,行情好的時候一天能賣出幾百塊烤牌。父母做了十幾年的烤牌生意,線下生意侷限在方圓幾公里,多的時候一天也只能賣出幾百塊。他們從沒想到自己製作的烤牌,能通過網絡賣到那麼遠的地方。

購買烤牌的多是認識這種食物的人,也有一些人沒見過烤牌,好奇地詢問口感和吃法。他們覺得這種麪食形狀新穎,味道可能和西北的烤饢、南方的烤餅差不多。

吳問耐心地解釋,雖然都是麪粉製作的,但口感各有不同。饢的口感更厚實,烤牌較爲酥軟,層次分明,能直接撕着吃,也能卷菜吃,還能掰成小塊放在湯裡吃。

烤牌的製作方法也有講究。和燒餅等不同,烤牌的原料用的是“三合面”,即老面、燙麪、嫩面各佔三分之一。揉麪的時候需要反覆揉,揉到麪皮光滑,一巴掌拍上去“嘭嘭”作響,然後在揪劑子擀麪皮時撒上花椒、油、鹽、芝麻等調味,最後再貼到爐子裡燒烤。

製作烤牌的爐子也不是一般的爐子,而是缸爐,炭火將爐壁燒得通紅,能在短短几分鐘內將麪餅烤熟。貼烤牌時非常考驗手藝人的技巧,人需要固定好站位,快速地將麪餅貼在滾燙的爐邊上,控制好力度,既要讓烤牌貼緊不掉下來,也要防止手燙傷。

傳統的烤牌多是原味和椒鹽味的。在網上,有一些人向吳問諮詢有沒有其他口味的,他和父母又推出了微辣、甜口的烤牌,吸引了一些新買家。生意好的時候,他一天能賣出1000多塊烤牌。

地域美食出圈

相較於饅頭以及其他一些水分含量較大的生鮮食品,烤牌的含水量沒有那麼多,運輸時相對便利。9月之後,天氣轉冷,想念熱氣騰騰的烤牌的人多了,烤牌的銷量會陸續上漲。

但是在網上賣烤牌也有一個挑戰,“存在衆口難調的問題”。吳問說,烤牌經過長距離運輸,就會變軟了,人們收到之後需要加熱。但是這種食物是烤出來的,不能像饅頭一樣餾,要想口感好,可以用空氣炸鍋、烤箱加熱。有些人掌握不好加熱的火候,會出現烤過頭、烤焦的情況。

雖然有人說吃起來焦了,有人說新一批烤牌咬起來太硬了,但是依然擋不住大家購買的熱情。有很多老粉絲替他辯解:“如果覺得口感有差異,一定是加熱的方式不對。”

吳問家做的是大烤牌,一個長20釐米,寬10釐米,大約重90克,成年人吃兩到三個就飽了。有的買家在外地工作,說全家人都喜歡吃烤牌當主食,每隔10多天就要買一次,在店裡一直買,就好這口,吃了好幾年。

有遠嫁外地的人,覺得當地的吃食沒有山東多,面也沒有山東的好吃,特別想吃老家的,“收到(烤牌)吃的第一口是家鄉的味道,夾雜着眼淚都出來了,想吃的時候就來回購”。

有些嚐鮮者還發明瞭新吃法,炸着吃,也有人在烤的酥脆的烤牌上淋上酸奶吃,說味道都不錯。

隨着互聯網發展,螺螄粉、胡辣湯、麻辣燙等多種地域美食迅速出圈,俘獲異鄉人的胃和心。烤牌未來或許會更出圈,有多種形式以及消費場景。比如像饅頭一樣,做出花樣,出現在很多人的生日宴會上,當做蛋糕用,也能當做禮物逢年過年送給親朋好友。

吳問也考慮過創新形狀,但是因爲烤牌的製作過程中要貼到缸爐裡面,它是立着的,不好定型,實際操作中難度太大,只得作罷。

今年“雙11”購物節,吳問做足了準備,在店裡推出了福利活動。第一波現貨開賣已開始,店鋪迎來了第一波流量高峰。很多人都在外地工作,回不了家,忙碌之餘,他們就想吃上一口家鄉的味道。

吳問店裡的烤牌發往全國,大多地方3天就能到達。他希望人們不僅能吃上熱騰騰香軟酥脆的烤牌,未來的日子、生意也像爐火一樣紅彤彤,越來越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