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乘用車市“消失的它”

6月28日,原雲度汽車官方發佈海報,正式更名爲“吉祥雲度”。其官微也已完成更名“吉祥雲度”。幾番折騰後,雲度終於算是活了下來。

雲度這一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重新將我們的目光拉回這一批造車新勢力。如今新能源市場正如火如荼,不少自主品牌早已突破侷限,走上盈利階梯。但這片光鮮亮麗背後,還有大浪淘盡後沉澱的一地泥沙。一批批像此前的雲度一樣,未能站住腳跟的車企逐漸“消失”在這片紅海,很難重返造車賽道了。

01

宏觀熱 微觀冷 市場巨浪不斷淘沙

2023年被人們寄予厚望,大家期待這是萬物復甦的開始。年初,政府工作報告確定了GDP增長5%的目標,如今2023年已過半,我國國民經濟距離實現這一目標似乎還有些差距。

上半年來,市場經濟復甦不及預期。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一季度,國內GDP同期增長4.5%,雖然4月經濟運行延續恢復向好態勢,但進入5月宏觀經濟修復明顯趨緩,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均有所回落,經濟內生增長動能不足問題進一步凸顯。居民就業與收入壓力未能有效緩解,面臨形勢依舊嚴峻,反映到汽車市場即提振能力有限,消費水平不足。

儘管部分汽車業內人士對2023年中國車市抱以樂觀態度,但“宏觀熱、微觀冷”成爲上半年乘用車市主色調,車市沒有呈現“開門紅”的景象。雖然乘用車市有所回暖但仍面臨種種挑戰,表現不及預期。上半年提振無望,車市只能寄希望於下半年了。

此外,年初幾輪“降價熱潮”也對包括燃油車和新能源汽車在內的整個車市產生巨大沖擊,過度降價導致車企進入惡性競爭階段,不僅影響了市場穩定,也不利於汽車行業的長期發展。

在一場場激烈的價格戰過後,不僅一些原本如日中天的企業元氣大傷,一些發展不順,規模較小的企業更可以說是遭遇“滅頂之災”。諸如威馬、衆泰、寶能、寶沃、雲度等早期車企儼然被裹挾在洪流浪潮中,悄無聲息地“消失”了。

具體來看,寶能汽車整體業務基本處於停滯狀態。曾經遍及全國的472家寶能汽車的門店,截止到今年4月已經只剩下7家直營門店,此前規劃的多個基地也均告停產,同時寶能還深陷“欠薪門”,面臨鉅額的賠付壓力。

雲度汽車的市場表現早在幾年前就有低迷跡象,僅有三款產品的雲度汽車,在市場上已經沒有存在感,業績連年虧損,截至2022年3月31日,雲度汽車資產總額爲16.52億元,負債總額爲16.82億元,淨資產爲-3079.64萬元,已資不抵債。

曾經的造車新勢力“四小龍”之一的威馬汽車在2019年曾連續領跑造車新勢力月交付量,但從2021年開始威馬的銷量就開始逐步下滑,2023年威馬甚至不再公佈單月銷量,而威馬公衆號已經6個月沒有發佈信息了,不知是死是活。

此外,作爲和蔚小理同一批次宣傳跨界造車的企業,國內新造車勢力的元老之一奇點汽車也於近日被申請破產審查。這些車企可以說已經一隻腳踏進了“鬼門關”。

02

各有所短 造車之路“殊途同歸”

俗話說,“成功道路只有一條,失敗的理由卻有千千萬”。但細數這些消失的企業,記者發現,對於造車這件事而言,它們的失敗是有共性的,威馬、雲度、衆泰等都曾因產品質量問題被推上風口浪尖,前幾年威馬多起自燃事件使其口碑幾乎跌到谷底,衆泰更因“山寨門”備受嘲諷;此外還有個“心術不正”的寶能汽車,四處跑馬圈地,就是不把心思放在造車上,產品質量問題多、用戶口碑差、資金鍊斷裂、管理體系混亂等,最終讓它們不得不落寞退場。

在全國工商聯汽車經銷商商會常務會長、新能源汽車委員會會長李金勇看來,這些企業的失敗離不開五個原因。第一,普遍存在產品定位不清、市場受衆不明的問題。新能源汽車最初是補貼市場,大家進入都是爲了“賺錢”,但當真正走向用戶市場,差距就開始顯現出來。如威馬汽車最初主攻10萬~20萬元中低端市場,這個市場定位沒問題,但鑑於當時電池容量普遍不高,續駛里程焦慮嚴重,加上這個價格區間仍以燃油車爲主,威馬就顯得有些高不成、低不就,反而主打高端的蔚來和專攻更低端的哪吒、零跑開闢了屬於自己的道路。

“雲度也是如此。起初,雲度的市場表現並不弱,但其產品更新速度稍慢一些,只晚了一年,它推出的續駛里程150km版本車型,就已經跟不上300km續駛里程的主流需求了。產品能否跟上需求,有時也要看‘天時地利人和’。”李金勇表示。

第二,它們的定價思維沒有及時轉變,以傳統的“成本定價”自然打不過“市場化定價”的競爭對手,而這導致市場更加向頭部企業集中。

第三,銷售渠道的運維難以持續。部分車企前期瘋狂擴張,但盈利水平難以爲繼後,開始陸續閉店,閉店又導致銷量進一步下滑,由此形成惡性循環。

第四,企業發展戰略模糊。新能源車企的發展思維不同於傳統車企,從補貼時代到市場化時代,車企要做好規劃,是長期戰略還是短期戰略,是以金融思維還是科技思維運作,所產生的結果都可能截然不同。指望賣一批車就能實現盈利的紅利時代已經過去了,如今資本和市場對新能源車企的期盼都是“放長線,釣大魚”。

第五,汽車產業是個規模化產業,只有在明顯的規模效應下,邊際成本大幅降低,才能帶來更大的競爭優勢。如特斯拉、比亞迪等頭部車企已經率先實現年產百萬輛,成本得到控制的同時,也會獲得更多資源的傾斜。凱聯資本研究院院長由天宇對此深有感觸,汽車作爲高產值、大規模的產業,如果沒法形成規模,將無法生存下去,這便是這一行業的基本規律。

新能源與智能網聯獨立研究者曹廣平認爲,近幾年來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在經歷退補、疫情以及殘酷的市場競爭,尤其是價格戰的洗禮後,部分車企出現了掉隊的情況,這是正常現象,其原因各不相同:一部分原因是難以擺脫補貼依賴症,另一部分是缺乏創新機制和技術,或是是企業運營內外環境出了問題,產品難以進行量產或者財力、物力等戰略資源不足所致。

03

“最後一搏” 失意者的輓歌

就在人們以爲這些車企終將被淘汰,成爲時間長河中的一顆砂礫時,它們似乎卻不甘如此認命,掙扎着要“最後一搏”。除了雲度易名,衆泰汽車近日也傳來新消息。截至7月6日,衆泰汽車股票已連收4個漲停板,業內人士猜測,可能與其此前披露正在籌劃變更公司實控人有關。

但這番變動能掀起多大浪花,又能否拯救衆泰於泥潭,業內人士看法都較爲理性。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讓中國的汽車行業更加“市場化”了,同時也讓競爭更爲殘酷。由天宇指出,市場份額“再分配”,留給新入局者的空間越來越小,這就要求企業既不能有短板,還必須要有一兩個長板,才能活下來。如衆泰這種車企,即使通過強行“輸血”的方式暫時活下來,但如果不改變產品定位和市場認知,以及對組織管理架構的重新洗牌,最終還會落得被淘汰的命運。

在曹廣平看來,暫時退出的車企能否重回賽道,取決於企業能否創造新的盈利模式,並且有無足夠的戰略資源支撐。事實上,與特斯拉、豐田、比亞迪、理想等相比,這些暫時退出的車企必須建立適合自己的盈利模式,即無論走純電還是混動路線,必須有創新的產品與技術,並且在供應鏈上有足夠的支撐和降本優勢。

企業一旦經歷破產重組,所需要的不僅是從零開始,而更可能是從負開始。李金勇直言,對消費者、經銷商、供應商的傷害無法輕易彌補,口碑對於一個新生企業來說是決定生存的關鍵,一旦失去這三方信賴,將很難重回主流賽道。

李金勇認爲,車企應當在這些先行失敗者的經歷中獲得啓示:首先,要做好市場調研,對自身產品清晰定位;其次,明確競品,做好市場化定價;第三,維護好渠道,避免惡意競爭;第四,規模爲王,能否形成規模將是車企能否存活的關鍵。

未來,新能源汽車將是一個長線發展的賽道,車企要有擁有足夠的技術和人才儲備,強大的創新力,足夠清晰的認知以及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勇氣和決心,讓人能夠看到其高增長、高預期的發展潛力,才能持續獲得投資者、消費者的青睞,避免在下一輪洗牌中被捲入新的漩渦。

文:張雅慧 編輯:黃蓓 版式:王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