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疫情封城兩週年!記憶「被抹煞」民間低調搶救:去網上找都沒有了
兩年前的4月1日,上海進入全城封控,時間長達2個月。一名本地學者形容,作爲以開放聞名的城市,上海封城是自1843年開埠以來「史無前例的創傷」。圖爲防疫人員進行核酸篩查。香港中通社
兩年前的4月1日,上海進入全城封控,時間長達2個月。一名本地學者形容,作爲以開放聞名的城市,上海封城是自1843年開埠以來「史無前例的創傷」。有些人已淡忘,但也有人努力留住記憶。
在上海擔任教師的L(化名)告訴中央社記者,人的記憶會調整,就像要是現在做文革時代的口述調查,會一直控訴的人其實很少,多數人會覺得「好像也就這樣」,畢竟熬過來了。
他的友人曾在柬埔寨做調查,想了解「紅色高棉」時代的悲劇,但發現很多經歷過的人並不想回憶。他說,人總是有一種傾向,會爲自己的行爲和狀態合理化,所以哪怕是封城期間出現一些悲傷或荒謬的事,總覺得跟很多人比已經算好的了,事後回憶更不覺得太糟。
2022年3月28日,上海以黃浦江爲界,浦東地區已經開始封控,官方宣佈到4月1日就會解封,然後換浦西封到4月5日,在此俗稱「鴛鴦鍋封控」期間,完成全市核酸檢測。
事實上,全上海就此一路封到了5月底。官方几乎沒給多少時間準備,有些年輕人的住所甚至連炊具都沒有,有學生直接被關在學校,甚至以老人爲主的社區不久就傳出居民飢餓需要幫助的消息。
當時,網上流傳的「四月之聲」影片記錄了各種封城對話,引發市民強烈共鳴;醫療得不到適當救治、政府發送的菜變質、團購變得困難、民衆心理健康出問題、防疫人員趁民衆隔離時強行入戶消毒,在各種混亂的消息中,還有一則是,上海市衛健委主任鄔驚雷頭痛住院。
在L看來,封城是上海開埠100多年來「史無前例的創傷」,這個應當是國際化的城市,如今外國人離去了很多。
封城尚未結束時,L和幾個友人就開始刻意保存相關記憶。每個人的硬碟裡都有10G以上的資料,用來存儲網路上看到的、或是自己與友人的各種對話及影片等,「現在去網上找都已經沒有了」。
同年6月底至7月,趁着大家記憶猶新,他們徵求並選出40幾名受訪者,讓幾名年輕的學生分別作深度的訪談記錄,由老師擬定一部分共通的題目。受訪者的職業、居住環境和區域都各不相同,有一定代表性,最後完成了40幾萬字的紀錄。
但是L還沒有想好要拿這些資料怎麼辦,「因爲全部是敏感內容」。但他深信,先保留記憶就有意義。
「網上的東西,說沒就沒;就像全市曾經一片核酸亭,也是說沒就沒」。只有留在身邊的資料說明那段時間究竟發生了什麼。L說,經歷過上海封城,他現在也比較能明白,爲什麼不管文革、大躍進當時有多慘,「過了也就過了」。
想爲上海封城留下記憶的人還有一些,但他們都只能低調。即使「動態清零」、「疫情」、「封城」這些字眼仍能在網上搜尋,卻也變得越來越敏感。有書籍作者說,他的著作裡提到「疫情」的字眼,曾讓出版社編輯再三斟酌。
2023年曾獲得金馬獎最佳紀錄短片的「備忘錄」就是對上海封城的紀錄。據側面瞭解,他們在獲獎後受到有關方面很大的壓力,並因此回絕了許多采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