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這些居民快把“12345”打爆了!社區幹部無奈:恐怕紛爭仍不可避免,結果…
因爲一座無名小橋的通行問題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浦東新區中汾涇河岸兩側怡泰家苑、東麗苑的居民幾乎快把“12345”市民熱線打爆了
說起這樁事,社區幹部有些無奈:“儘管在各方協調下居民通行問題最終解決了但這兩個相鄰小區分屬兩個街道如果再遇矛盾,恐怕紛爭仍不可避免……”
大城治理,常常是從塊狀區域到點狀區域,逐步走向精細化的。不過,行政區劃的邊界地帶,以及情況複雜或常年權屬不明晰的道路、地標等,因不易協調,經常“卡”在治理鏈條之間。
要解決好這些問題,就必須對城市治理體系的運行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也只有解決好這些問題,才能體現一個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應有的治理顆粒度。
條塊協同
治理難題有了更優解
讓老百姓大量投訴並最終促使區領導“包案”解決問題的中汾涇“無名橋”問題,其實本身並不是什麼大事。這座橋是20世紀60年代遺留下來的一座水泥橋,因當地歷經動遷改造,橋的權屬早已無法查清。
不過,因爲它恰好架在怡泰家苑、東麗苑兩個小區的中間,怡泰家苑的居民要想去社區衛生中心、菜場,走這座橋路程最短。儘管這座橋因歷史久遠,已經出現了一些鋼筋裸露的情況,但日常利用率仍非常高。
矛盾出現在去年下半年,東麗苑因街區改造工程,把通過這座橋後的步道包裹在了小區內。也就是說,怡泰家苑小區的人過了橋,得走一段東麗苑內的路,才能到達主街。
改變讓兩頭都感到不便。東麗苑居民說這座橋是危橋,應拆除;這可氣壞了對面怡泰家苑的居民,橋一旦拆除,他們去社區衛生中心、菜場,就得繞行一大圈。雙方吵過、鬧過,最終投訴至相關部門。
拆橋當然容易,問題是怎麼解決老百姓的出行問題。在浦東新區政府、周家渡街道支持下,浦東新區建交委牽頭,浦東設計院繪圖,水電煤和地鐵等單位開啓“綠色通道”,優先安排地下管線的勘測,一座全新的無障礙通道在“無名橋”附近10米處的位置竣工,確保居民今後安全通過。
城市治理過程中,大量問題是很難單靠一個部門來解決的。條塊聯動的效率越高、行動力越強,問題的解決也往往更高效。
虹口區長青學校門口,行人、機動車、非機動車在僅4米寬的無名道路上混行。學校邊還有商鋪,常有卡車出入,交通安全是家長和學校的“心病”。如今通過“社警家校”四方聯動,情況大大改善。
嘉興路街道黨工委書記劉俊介紹,對長青學校門口環境及路況細緻採點分析後,街道劃出一部分臨停區域,同時安裝升降式道閘,將需要進出的車輛登記車牌,錄入管理系統,規範管理停車問題;並聯合派出所到校實地調研,在上學放學時段對無名路段進行分時段交通管制。
學校也實施了早上“提前開校門”,晚上“分批出校門”。在上學放學高峰期,組成了由“社區+公安+家長+學校”組成的“四位一體”護學崗,社區適時增派人手,確保有序分批接送,爲校園周邊安全提供可靠保障。
長青學校無名路現狀。
社會合力
讓“在場的人”成爲治理者
超大城市精細化治理,如果要靠各個政府主管部門、各級基層單位“包打天下”,確實很難做到。可如果在街巷的管理過程中,把“在場的人”用起來,情況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長青學校門口的商鋪,原本也是影響交通環境的一環。嘉興路街道激活沿線商鋪自治力量,成立了由執法部門、管理方、商鋪組成的道路自治委員會,搭建意見共享、責任共擔、協同共治的平臺,制定《商戶自治管理公約》、《沿街商鋪垃圾分類責任書》。
“我們15家商鋪選出3戶代表擔任委員會成員。”沿街水產店老闆老周說,“以前圖省事,把進貨用的泡沫箱都堆在門口。道路自治委員會爲我們提供便利,我們也相互監督,共同守好門前的‘一畝三分地’。”
在擁有7萬多居民人口的靜安區臨汾路街道,治理工作同樣離不開那些“在場的人”。這個街道轄區內沒有大型商業體,全靠散佈在小馬路上的小店鋪支撐起居民的“柴米油鹽”。一條陽曲路,短短600米路分佈了53個小店鋪。不過,這條小路並沒有因爲市場主體複雜而失管,相反,走在這條街上,人們普遍感到整潔有序。
原來,這兩年臨汾路街道通過“將支部建在路上”,創新了精細化治理街區方式。2.21平方公里轄區面積被劃分爲四個街區,黨建引領下,在每個街區組織小商戶成立了一支自治力量。
第三街區黨支部書記肖維奇負責陽曲路、嶺南路等幾條小街,他告訴記者,街區治理不能政府一頭熱,關鍵要調動起小商戶的參與。特別在發現問題方面,一定要依靠他們積極加入服務街區中,才能將街面“守”起來。
俞迎春是一家餐飲店的店主,也是嶺南路的民間“管理員”。300多米路,他每天至少來回走三次。“遇到亂停車、亂擺放或街面有垃圾等現象,我就隨手拍下來,發給街區黨支部書記,書記通知街道相關部門第一時間進行處置。其他店主發現街面情況,也第一時間通知我。我們就是街面上發現問題的‘眼睛’。”
當然,要讓街區商鋪心甘情願成爲共治者的一員,也需要創新方式方法。今年春節期間,號稱浦東“小南京路”的昌裡東路就通過疏堵結合,成功賺了周邊商戶“一波好感”。
擁有700多家沿街商鋪的昌裡東路,日常服務附近6萬多居民。商鋪普遍反映,不外擺就影響生意,而且店鋪實在狹小,特別節日期間實在是擺不開。但老百姓也反映,一旦商家不規範外擺,整條街就會出現潮汐式擁堵,很影響購物體驗。
相關街道和城管部門並沒有“一刀切”,而是綜合了各方意見,最終制定了限時外擺的方案,允許小商鋪在劃定區域內外擺,生意好做了,貨品也更豐富,最終得益的是消費者。
社會共治格局下的陽曲路。
強化調查研究
找到解題“牛鼻子”
城市治理問題頻發的複雜區域,有些是由於行政管理劃分導致的,有些是因爲地處背街小巷,還有不少則是由於其所處的區位、所承擔的功能特殊,讓某種現象逐步積累,最終成了治理問題。
浦東新區秀沿路遭遇的“痛”就屬於第三種情況。秀沿路地鐵站外道路本來狹窄,靠近停車場出口的人行道上,又停放着三輪車、電動自行車,以及移動餐飲車等。再加上各式電動車、共享單車也都擠了過來,導致行人經常需要側身通過,要麼就得去非機動車道上借過。
原來,除了早晚通過秀沿路地鐵站進行通勤的人多以外,這一站還成了不少來往迪士尼遊客的“省錢方案”。秀沿路地鐵站外有一個機動車停車場,停車費便宜,每小時5元、24小時收費20元。不少精打細算的司機會把車停到這裡,再通過11號線坐兩站地鐵到目的地。
要解決類似的問題,就必須先搞清楚秀沿路人流量大的真實原因,各個職能部門再根據人流情況,合理配置周邊的人行空間、車行空間,投入相應的巡查管理人力,這才能實現各方利益的平衡。
此前地鐵9號線九亭站也處於類似的尷尬境地,不過,街道通過對周邊區域調研,充分利用灰色空間增設停車場,“停車難、亂停車”問題得到改善。
據九里亭街道辦事處副主任陳彪介紹,軌交9號線九亭站4號口屬九里亭街道轄區,工作日進出站客流量日均近10萬人次。地鐵口空間有限,此前因缺乏管理,共享單車擺放雜亂。
爲此,街道通過對周邊地塊調查研究,嘗試將公交樞紐背後的空隙死角利用,改造成一條共享單車停放帶。“這塊城市空間的邊角料在公交樞紐背側,裡面雜草叢生,有高壓變電站,又挨着河道,是典型的邊角料空間,但作爲單車停放帶十分合適。”陳彪說,爲做成這件事情,九里亭街道與電力、公交、綠化市容、水務等部門和單位反覆溝通協調,論證可行性。
除了用好城市空隙地,九里亭街道還在研究“林下停車”的可行性。在不影響林業地類認定、不影響樹木正常生長的前提下,利用現狀林下路邊空間,設置林下停車區域,破解停車難的問題。
九里亭街道利用城市空間的邊角料,開闢出地鐵站外非機動車停車場。
責任邊界問題
要有強有力的機制保障
軌交9號線九亭站4號口的問題得到解決,那麼其他出口呢?原來,九亭站不同出入口分別由九里亭街道和九亭鎮管理。前者找到了方案,後者由於地鐵口附近停車空間有限,且沒能與共享單車企業等社會力量形成合力,仍存在治理挑戰。
當然,這種由於行政管理主體不同帶來的一條路、一個站點的管理“各管各”現象其實並不少見。就拿中汾涇“無名橋”來說,這座橋的兩端分屬兩個不同的街道,一旦出現爭議,就需要進行利益協商。然而對於基層治理單位來說,“守土有責”是他們的工作職責;遇到“邊界問題”,誰該進、誰該退,或許應有更高層級的行政力量提供平臺,找到雙方的最大公約數。
其實,早年間上海有個別區已經在嘗試通過讓“社會建設辦公室”牽頭,將共享單車管理、殭屍車停放等城市管理中的責任邊界模糊問題進行梳理,並形成相應的處置規範供基層參考。
不過,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有難度。相關人士告訴記者,主要還是因爲牽頭單位本身的協調權威性有限,考覈方式和手段也無法發揮出對各個部門的牽引作用,具體事務中還是要依靠個別領導進行指揮。這就使得一個好的機制運轉不下去,最終還是要一事一議。
近年來,上海大力推進“一網統管”城市運行體系建設,通過技術賦能,提升城市治理的科學性、精細度,強化各部門的協同性。不過,不少基層幹部也反映,“一網統管”在涉及責任模糊的邊界問題時,還是會出現難以釐清和判定各部門工作職責的情況。此外,條塊部門聯動過程中,“塊”上的街鎮、居村往往被動地接受大量事務性工作“派單”,基層責任無限、權力有限,有時候也會顯得“力不從心”。
目前,中央已組建社會工作部,各地推進機構改革過程中,也都在進一步強化提升社會治理效能。未來,上海能否通過建立更強有力的機制保障,搭建更高層級、更有協商力度的共治平臺,充分統合政府、社會等多元力量,爲各類城市複雜問題、責任模糊邊界問題找到答案,將一定程度上決定着這座城市的精細化治理能否邁上新臺階。
原中汾涇上的無名橋已拆除。
現已新建過橋步道方便居民。杜晨薇 攝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原創稿件,未經允許嚴禁轉載
作者:杜晨薇 李成東 唐燁 周楠
微信編輯:皮小姐
校對:wing
◢ 猜你喜歡↓↓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