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青論壇》臺灣農業存續危機的解方(王淑琪)
智慧農業已是必然趨勢。圖爲「水稻智慧間歇灌溉技術」透過手機App可隨時監看水位,進行間歇灌溉,節省水資源。圖/本報資料照片
聯合國提出「2030永續發展議程」,研議17項永續發展目標,建構以經濟、社會與環境三個面向的關鍵指標,成爲全球推動永續發展的共同方針與策略架構。在全球暖化情境下,劇烈的極端氣候帶來創紀錄的洪水、乾旱、暴雨、寒流及火山爆發,不但釀成災害,甚至對人類生存造成嚴重威脅。永續發展是全球共同努力的目標,永續農業更是涵蓋糧食安全、環境保護、以及經濟發展的跨域範疇。爲了讓臺灣農業騰飛,從「存續危機」走向「永續發展」,從產業思維出發,刻不容緩。
農地流失 糧食危機
極端氣候已常態化,加上工業革命對農業帶來的衝擊、農業就業人口老化、產銷失序、農地流失、環境破壞等課題,都在挑戰臺灣農業面臨存續與永續的轉型過程。臺灣在經濟掛帥及犧牲農地與環境保護的推拉模式中,倡議「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價值爲農業典範,但卻也直接造成農村凋零及農地流失的困境。
從糧食安全來看,臺灣糧食自給率在2020年再度下滑至最低的31.7%。當政府看到危機,想提高農業生產,而那些流失的農地已回不來了,沒有農地又如何擴大農業生產?在疫情及極端氣候衝擊之下,各國囤糧風再起,糧食危機一觸即發。臺灣糧食安全地位要提高,不是喊喊口號,糧食自給率就能達到40%的目標。唯有將農地妥善規劃與保留,方能再談糧食自給自足的生產大計。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曾發表《氣候變遷和土地特別報告》,向各國政府發出強烈警告:「全球超過1/4土地陷入『人爲退化』危機。」土地劣化已造成全球23%的土地面積生產力下降,每年全球穀物高達5770億美元的產值暴露在風險之中。欲防止災難性的物種滅絕,必須停止工業化農地的任意擴展及減少使用除蟲劑、農藥等化學產品。
地球的表土(土壤)要1千年才能長出3公分,重度依賴化學的農業,造成土壤嚴重劣化流失,估計只能再支撐農業60年。一場安靜的危機,正在我們腳下發生,而我們迫切需要的是前所未有的改變,及刻不容緩友善土壤的行動。
智慧農業 跨域契機
農業是隨着季節氣候、土地環境、耕種作物等不同,而不斷變動的專業產業。隨着從農人口流失與高齡化,加上貿易自由化與氣候變遷加劇等,嚴重影響農業發展。臺灣農業面臨轉型,從存續危機走向永續農業,更是迫在眉睫。
全球農業正經歷科技革命與跨域技術的結合,智慧農業是翻轉傳統農業的最佳解決方案。藉由科技能量,協助農民智慧化耕種;用創新模式,打造超越傳統農業的產銷供應鏈。透過農業科技的資源投入,建立智慧農業生產管理的新模式,以跨域技術協助農業轉型與升級,發展臺灣永續農業新契機。
(作者爲國立中正大學企管研究所博士生)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