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入海”她力量

原標題:“上天入海”她力量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周義 李昊澤

開飛機、跑船、科考探險,在一些“上天入海”的行業裡,依然能看到女性的身影。

面對滿是未知挑戰的領域,面對周圍人們的不理解,她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爲什麼不能是我?”

“都說女孩幹不了,那我非要幹”

王紅娟看起來活潑可愛,如果不穿上水手服,絲毫沒法跟印象裡臉色黝黑、五大三粗的船員聯繫到一塊。

6年前,她畢業於江蘇海事職業技術學院航海專業,男同學裡也少有人願意跑船,但她願意。就業季時,周圍人勸她別上船,王紅娟轉頭就說:“都說女孩幹不了,那我非要幹。”

她的執着和熱情打動了泉州一家中外合資背景的船東,王紅娟開啓了自己的第一份遠洋合同。這是一艘長達兩百多米的汽車滾裝船,第一次走近這樣的龐然大物,王紅娟心裡打起鼓:“這麼大一艘船,我能應付得來嗎?”

船長聽說有個女生上船,一句“我不會因爲你是女性,而在工作上給你任何優待”,讓王紅娟內心憋着一股子勁。

航海是勇敢者的遊戲,不分男女。一次過巴拿馬運河時,王紅娟負責帶纜繫泊。在過一道船閘時,纜繩突然繃緊,發出清晰的“嘣嘣”聲。

成年人手臂粗的麻繩,繃緊時的強度遠超鋼鐵,抽到人身上動輒讓人粉身碎骨。所有人嚇得後退,王紅娟也不例外。經驗老到的二副反應迅速,沒有過多的語言,冷靜地鬆開離合、緩帶剎車,把危機化解。

剛上船的幾年,王紅娟常常在夜裡流淚,那個聽過無數次的想法從心底冒出來:女生是不是真的不適合跑船?但這次插曲後,她卻反常地平靜,二副冷靜利落的形象給了她力量和決心,她對自己說,一定要成爲二副那樣的船員。

向上的每一步都是艱難的。王紅娟每天0點到4點要在駕駛臺值班,按說這是人最困的時候,但她要瞪大雙眼。有些海域小漁船多,雷達屏幕上密密麻麻都是船的回波,有的漁船甚至連雷達都掃不出來,只能一邊靠肉眼瞭望,一邊用無線電喊話聯繫,才能避免碰撞。

王紅娟說,只有接班的船員來了,才知道,原來已經4個小時了,渾身的疲勞痠痛瞬間襲來。

丈夫的一句話讓她備受感動:“人生只有一次,有夢想,不妨大膽一些。”

舉手投足已經頗有當年二副風範的王紅娟,現在的夢想是成爲船長。

“女子也能征服廣闊的天空”

累計安全飛行時間7000小時,作爲機長執飛4000小時,以教員身份帶飛1655小時……廈門航空“90後”女機長、教員張世晴的記錄,在整個民航飛行員隊伍中都堪稱亮眼。

在張世晴擁抱藍天的經歷裡,開頭便已添上“夢幻”色彩。

“廈航今年要招女飛行員啦!”高中畢業前夕,消息傳來,大家的目光都投向了張世晴。這個性格爽朗、做事幹脆的姑娘,似乎是同學們眼中女機長的具象化。

“那就試試!”沒有過多的準備,張世晴一路過五關斬六將,順利通過了一系列嚴格的檢驗。2010年,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迎來1000多名新飛行學員,在僅有的11位女飛行學員中,就有張世晴。

在每一個飛行學員的學習過程中,“單飛”無疑是最具挑戰和紀念意義的一步。這需要學員們在沒有導師陪伴的情況下,獨自操縱飛機完成訓練,對航空理論掌握、操縱技巧、心態調整等綜合素質提出了極高要求。

憑藉努力,張世晴被確定爲首批進行單飛的學員。“獨自等待起飛時還很緊張,飛機離地後心裡反倒平靜下來,飛機盡在自己掌握中時,突然體會到了自由翱翔的感覺。”張世晴回憶,第一次單飛落地後,導師對她作出評價:“基礎紮實,大膽果斷,心細如髮!”

如此評價同樣適用於張世晴入職後對一起空中特情的處置。那次,她像往常一樣駕機飛往烏魯木齊,起飛、爬升、巡航一切順利,就在飛機準備下降着陸時,意外發生了:“後緣襟翼無法正常放至指定位置!”

大部分民航客機的襟翼位於兩側機翼後緣,是爲飛機提供升力、減速的核心部件。但此時,張世晴撥動襟翼手柄後,襟翼始終不能完全展開。“如果襟翼不能發揮作用,飛機將被迫以過快的速度降落,可能導致起落架爆胎、衝出跑道……”

迅速恢復鎮定後,她立馬對照檢查單,開始按照程序處置故障,好在啓用備用液壓系統後,襟翼順利釋放。有驚無險,飛機最終安全降落。

“客艙的乘客可能都不知道,在這次看似尋常的飛行中,駕駛艙裡發生了這樣一段驚心動魄的插曲。”張世晴笑着說。

從學員到副駕駛,又從機長到教員。飛行生涯的10年時間裡,張世晴逐步蛻變,扛起了更大的責任,也要面對更多的挑戰。

把科研樣本“搶”到手

40天、5000多海里的航程,是廈門大學教授張瑤最近一次走過的科考之路。

在這趟前往西太平洋的巨輪上,張瑤是首席科學家。從事微生物海洋學研究20多年,她已記不清第幾次登上科考船。

張瑤說,第一次出海幻想過看晨曦日暮,星辰墜落,現實卻潑了一盆冷水:暈船、暴曬、睡地板、限制洗澡,終日往返甲板船艙,還要在浪濤中一邊控制平衡一邊對實驗樣本進行處理。

“那又怎樣呢?”就這樣,從懵懂少女成長爲相關領域首席科學家,這個瘦弱身軀別說出海,擡水取樣、接觸放射性同位素、扛儀器、修設備也完全不在話下。

但這一次出航情況特殊,需要收集“中尺度氣旋渦”中的樣本。氣旋渦一直移動,衛星遙感也很難準確實時定位。只能挺進遠洋,一路追,一路找。

“開盲盒”並非一帆風順,5場颱風意外襲來。平時,張瑤一米六幾的個子,90來斤,站在甲板上都怕給吹下去。颱風來了,張瑤反而不怕了,她想的是把科研樣本“搶”到手。

有人好奇:“危險來臨爲什麼不躲?”張瑤說,避肯定要避,但出海一天成本就是20多萬元,能多爭取一秒,採集的樣本就多一點。

無數個夜晚,她拿着向大海“討要”的樣本,回到船艙實驗室,把自己關在同位素間進行示蹤實驗,與肉眼看不見的小傢伙們“對話”,試圖從它們身上尋找蛛絲馬跡。

遠洋科考往往意味着孤獨,尤其是有了愛人、孩子之後,這種孤獨摻雜了愧疚,在海上的漫漫長夜裡更加刺痛人心。張瑤說,女科考員的背後,有一個默默帶娃的丈夫,自己很幸運。

張瑤的努力獲得了回報,她的研究成果發表在相關領域的世界頂級刊物上,爲深海物質與能量循環研究提供了新的參數,人類認識海洋的進程又多了一分。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