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華問題,歐洲三大芯片商罕見集體發聲
(原標題:涉華問題,歐洲三大芯片商罕見集體發聲)
文 觀察者網 阮佳琪
據路透社報道,當地時間週一(11日),特朗普在美國大選勝選後,歐洲三大計算機芯片製造商——德國英飛凌(Infineon)、意法半導體(ST)以及荷蘭恩智浦(NXP)的首席執行官們罕見集體發聲,表達了他們對於過去十年來行業所面臨的不確定性,以及民族主義政策趨勢給其業務帶來影響的擔憂。
當地時間6日凌晨,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在佛羅里達州棕櫚灘會議中心發表講話,宣佈在2024年總統選舉中獲勝(圖/外媒)
報道稱,這三家公司均爲汽車、電力控制和工業用芯片的主要供應商。在慕尼黑SEMICON Europa 2024的一場小組討論中,首席執行官們都表示,得益於中國電動汽車市場的蓬勃發展,他們的公司目前在中國的業務開展得頗爲強勁。而除了用於人工智能的芯片外,全球其他芯片市場都很疲軟。
他們抱怨稱,美國、歐洲政府要求每個地區都擁有自己的半導體生產線,這種傾向於區域內自給自足的趨勢正在致使市場分裂,可能導致成本上升和關稅增加等問題。這對於企業而言,已然成爲一個日益嚴峻的發展障礙。
英飛凌的首席執行官哈內貝克(Jochen Hanebeck)警告說,危險的市場分裂正在不斷加速,尤其隨着潛在關稅政策的迫近,情況恐怕還會進一步惡化。他強調,這可能對供應鏈和整個半導體業務產生諸多負面影響。
恩智浦的首席執行官庫爾特·西弗斯(Kurt Sievers)也表達了類似觀點。他指出,沒有哪個國家能夠主宰芯片產業,同樣也沒有哪個國家能夠脫離世界其他國家,獨立發展芯片產業。這種做法將帶來過高的成本,會導致沒有消費者能夠負擔得起任何使用芯片的設備。他相信,隨着時間的推移,每個政府最終都會意識到這樣做法不切實際。
另據財經網站“英爲財情”(investing.com)報道,意法半導體總裁兼首席執行官讓·馬克·奇瑞(Jean-Marc Chery)也認爲,重組供應鏈和生產鏈以適應“在中國爲中國生產,在西方爲西方生產”的方式,在材料和工程方面都耗費巨大。他還暗指最近的美國總統大選,間接評論了政治氣候對行業的影響。
意法半導體CEO奇瑞(左一)、英飛凌CEO哈內貝克(左二)、恩智浦CEO西弗斯(左三)在討論會上(圖/路透社)
美國政府的換屆對於很多與政府存在合作關係的公司來說,無疑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風險。作爲拜登政府推動的最重要計劃之一,《芯片法案》目前就處於不確定性之中。
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曾抨擊該法案是一項“糟糕的計劃”,並大力吹捧其一貫主張的關稅政策,聲稱美國可以通過一系列關稅政策,促使半導體生產商前往美國建廠。美國衆議院議長邁克·約翰遜日前還暗示稱他們可能會廢除《芯片法案》。
綜合彭博社近日報道,其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由於擔心特朗普明年1月就任後終止發放《芯片法案》相關補貼,拜登政府正加快動作,希望能夠儘快將相關資金撥發給臺積電、格芯等企業。
目前還不清楚何時會正式簽署協議並公佈補助詳情,但預計金額大致與今年初協議所規定的內容相符。今年4月,臺積電美國分公司和美國商務部達成協議,將從美國政府處獲得66億美元的補貼,用於亞利桑那州的半導體工廠建設。再早些時候,格芯通過談判獲得了15億美元的激勵,用於紐約州的新建半導體工廠和佛蒙特州的工廠擴建。
據報道,美國商務部最近已通知國會,將爲三家公司提供補貼。美商務部拒絕對此做出迴應,但說明通知國會是芯片項目辦公室程序的例行部分,並不代表條款已經最終確定。
臺積電在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所建工廠(資料圖)
英國《金融時報》還提到,爲了向特朗普自證“好人”,臺積電被曝將應美國要求,從11月11日起停止向中國大陸客戶供貨用於人工智能(AI)應用領域的先進芯片。報道指出,隨着特朗普贏得今年美國總統大選,並即將重返白宮,臺積電尤其擔心會被視爲“不可靠或不合作對象”。
另據臺媒“中央社”報道,在特朗普勝選後,臺積電方面在11月7日晚間發出的一封電子郵件聲明中稱,其“在美國的投資計劃維持不變”,但未進一步說明情況。
我外交部發言人曾多次表態,美方以所謂“國家安全”爲由,不斷加碼對華芯片出口管制措施,無理打壓中國半導體企業,是地地道道的經濟霸凌行徑。在人工智能領域,美方一邊表示希望同中方開展對話,一邊醞釀打壓中國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暴露出美方說一套做一套的虛僞嘴臉,美方的舉措阻止不了中國科技進步,只會激勵中國企業自立自強。
延伸閱讀
媒體:特朗普即將重返白宮,臺積電"投誠"的速度有點快
以下文章來源於觀察者網時評專欄底線思維,作者白山頭(半導體產業資深觀察者)
近期有消息稱,美國已要求臺積電從11月11日開始,停止向中國大陸客戶運送常用於人工智能(AI)應用領域的先進芯片,專門針對我國的人工智能領域。此消息雖然沒有官宣,不過據瞭解這條消息基本屬實,目前國內公司如果想做高性能AI相關芯片,臺積電大概率不會接單。
在特朗普即將重返白宮之際,臺積電即做出這一決定,時機也頗爲耐人尋味,被一些人視爲臺積電的“投誠”之意。特朗普早已明確反對《芯片與科學法案》,認爲該法案等同於美國用納稅人的錢補貼外國企業,這在他看來是對國家利益的背叛。因此,他很可能在上任後撤回對臺積電數十億美元的補貼,並停止後續支持。
當然,離特朗普正式上臺還有三個月,也有消息稱民主黨在此期間可能會突擊向臺積電等企業發放補貼。然而,不要忘記,特朗普一旦上臺,將集立法、行政、司法權於一身,幾乎無人能制衡。若他要求臺積電退還補貼,也並非沒有可能。
特朗普重新歸來,臺積電前途未卜(資料圖)
因此,臺積電在此時選擇放出加強限制國內企業AI芯片代工的消息,既可能是迫於美國的壓力,也可能是一種表忠的姿態。
回顧當年,臺灣一些政客曾宣稱將技術留在臺灣,事實證明這不過是一種欺騙性的說辭。技術和人才一旦開始向美國轉移,這一趨勢幾乎不可逆。美國更是可以利用臺積電在美國的投資作爲要挾手段。
美國的自身條件也決定了芯片製造迴流並不容易。美國芯片製造業的衰退,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本國新生代人才更偏愛金融和科技行業,工作壓力小且收入高。此外,美國近年來的通脹加劇了人力成本,再加上供應鏈不完整、市場距離等因素,缺乏足夠補貼的芯片製造廠難以盈利,亦難以與東亞競爭對手抗衡。
爲了吸引大型科技公司在本土投資,美國政府實現芯片製造和半導體制造業的“迴歸”,推出了多種補貼和激勵措施。然而,在實際執行中,這些措施往往與最初的承諾相差甚遠。
以富士康在威斯康星州的投資項目爲例。2017年,富士康宣佈將投資100億美元在當地建液晶顯示器工廠,威斯康星州則承諾提供約40億美元的稅收優惠。然而該項目至2020年總投資僅達到7億美元,而威斯康星州的補貼和稅收優惠也隨之不了了之。
臺積電在亞利桑那州的工廠建設也遭遇類似困境,工程進展延誤,成本嚴重超支。即便補貼到位,仍難以覆蓋額外的成本。
三星在德克薩斯州的170億美元芯片製造廠項目由於受供應鏈中斷、勞動力短缺和成本上升等問題影響,項目推進艱難。美國政府的補貼至今也未見到位。
以上案例表明,政府的承諾與實際執行之間存在巨大落差。不同利益集團的相互制約,使得承諾的補貼遠不及預期。例如如前文所說,特朗普政府就反對對於外國企業進行此類補貼。
另一方面,臺灣省在美國製裁中國大陸科技公司的過程中表現得積極配合,這讓人不解。美國與臺灣在半導體領域存在競爭關係,而大陸是臺灣企業最大的市場。與競爭對手聯手打壓自己最大市場,實在難稱明智。臺灣可能在短期內從美國獲得支持,但從長遠看,這將損失在中國大陸市場的利潤和合作機會。
因此,臺積電若將製造全面遷往美國,其盈利能力將面臨巨大挑戰。
對臺積電而言,是否盈利僅算是遠慮,但特朗普上臺後將帶來切實的眼前壓力,此爲近憂。對於求生欲極強的臺積電等公司,指望他們會堅持獨立的商業策略公平對待國內企業,恐怕不現實。正確的策略應是放棄幻想,將關鍵技術和生產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支持本土企業,最終實現對美西方的超越。
美國日益將中國視爲主要競爭對手,而臺灣的配合無疑加劇了兩岸緊張局勢,甚至激發了大陸民間對臺灣的不滿情緒。臺灣的“表忠”行爲最終可能會促使大陸採取更強硬的應對措施,最後損害最大的是臺灣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