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從港股制度變革談臺股的國際化

香港行政長官李家超6月時宣佈,自9月23日起,港交所即使遇上惡劣天氣,也不會停止交易。港股長期以來遇颱風便休市的傳統,至此劃下了句點。圖/美聯社

今年臺灣秋臺不少,最新的潭美臺風共伴東北季風帶來大豪雨。而剛過去的颱風山陀兒,讓臺灣民衆放了2~4天不等的假,臺灣股市也因此休市數日,這之間,陸續發生伊朗空襲以色列等多項利空事件,躲過襲擊的臺股,僥倖獲喘息機會,之後更受臺積電法說展望樂觀影響,表現一飛沖天。香港股市也於9月間,因颱風摩羯來襲而一度停市,之後受到大陸寬鬆政策激勵氣勢如虹,10月2日當天,香港恆生指數於事隔307天后,再度超越臺灣加權指數,算是扳回一城。

臺股與港股今年常被拿來做比較,主因臺股在科技類股的領軍下,大多數時間表現搶眼,港股則因大陸經濟發展放緩,影響外資動向等因素,多數時間表現不如預期,雖然彼此計算指數的方法差異甚大,但兩項指數的絕對數據愈拉愈近,仍受到市場的關注,出現交叉後更被放大檢視。

臺灣資本市場的發展是否追上香港,當然不是以如此簡單的方式論斷。不容否認,新內閣提出的亞洲資產管理中心的構想,在資本市場部分着墨頗深,依附着上市櫃企業的龐大市值、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實力,臺股軍容之壯盛,放眼國際主要資本市場亦不多見,如能將其等比投放於資本市場,發展相當可觀。

惟事情如果如此簡單,此一構想,也就不需要20年後再度捲土重來。臺灣資本市場發展之所以差強人意,根本原因在於,我們的國際化進程太慢,實力雄厚的企業需要提供足以匹配的金融服務,滿足他們在資金調度、風險趨避、安全維護,乃至一小部分投機上的需求,且企業多有能力去進行跨國際的比較,這是一個買方市場,如果希望錢能留在臺灣,前提就是,你必須能提供與國際上的競爭對手相差不大的服務,否則就是空談。

其實香港股市9月初因颱風而休市,是港交所最後一次做此決定。香港行政長官李家超6月時宣佈,自9月23日起,港交所即使遇上惡劣天氣,也會如常運作,不會停止交易,包括港交所或途經港交所(例如滬深港通)的交易,都將持續進行。香港長期以來遇颱風便休市的傳統,至此劃下了句點。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宣佈此項政策時,大陸的一系列的激勵政策尚未出爐,港股當時表現並不亮眼,卻堅定的實施此項政策,值得深入探究其原因。

據統計,自2008年以來,港股因颱風等因素而休市的次數,共有20次,如自2018年以來計算爲11次。對於一個以金融中心自我定位的市場,所吸引的外部資金,如果經常受到突如其來的宣佈停市,打亂已安排好的交易計劃時,長期交易的意願會出現動搖,不利於金融中心發展計劃的落實。更何況,香港最重要的競爭對手新加坡,持續利用之前的混亂情勢,配合本身金融科技上的創新,以及更前瞻的開放政策,成功吸引大量的資金轉向南下,香港對此亦是高度警覺,也持續檢討其國際化的發展策略,常因颱風或暴雨暫停股市交易的作法,被提出廢止,真正用意是要排掉除干擾國際化的變數。

除此,交易所是否有能力在風雨交加的日子裡,繼續提供與平日相同的交易服務,亦可檢驗其交易方式,是否符合現代化遠距工作和線上服務趨勢。換言之,一家動輒因狂風暴雨暫停交易的交易所,其運用現代化科技工具進行交易的能力也會受到質疑。

在努力做好與國際接軌這件事上,香港仍持續的優化。最新的消息是,港交所已就現貨與期貨的交收日期,由T+2縮短至T+1展開探討,爭取明年底前完成技術上的準備,一旦開始實施,意味着交易更爲快速,投資者可以更迅速取得資金,提高市場的流動性。當然以美國爲首,包括墨西哥、加拿大等多個國家,今年以來陸續啓動這樣的作法,爲符合國際交易的新潮流,香港此一改革也是勢在必行。

回過頭來看臺灣。我們對資本市場與國際接軌的做法,常是在壓力下才進行,例如2018年間,美國商會發表的臺灣白皮書,連續第二年建議金管會,取消週六補班時開盤,金管會才和券商公會進行溝通,惟仍因業者提出技術上的問題,延宕了多時,此一獨步全球的做法才走入歷史。

政府如有心把臺灣金融市場的發展,搬上議事日程,且不論是否真能把20年來屢戰屢敗的情況翻轉,至少先調整一些不合時宜的特殊交易措施,儘可能的向國際對準,臺灣長期以來企業實力強大,配套的金融市場乏善可陳的情況,纔有改變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