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期勉江內閣─首長有擔當 政策能主動

此次內閣改組人數達七位之多,屬中度規模,焦點主要在於國防部長與金管會主委;而任何人都看得出來,雖然改組新聞熱度不低,但是各界反應卻普遍冷淡。原因倒也不難想見,其一,這次改組是被動因應大於主動佈局;其二,發生問題的部會首長雖然換人做看看,但期待之外,真正的癥結積弊與挑戰,困難重重,改革艱鉅,猶待檢驗。

正因爲人事的更替佈局,完全只在於止血、弭怨,設下停損點,所以心態上就很難有太大的突破與擔當;也因此整個內閣始終只能追着形勢發展與民衆好惡跑,陷入一種畏首畏尾,過關爲上、自我設限的困境。導致政府施政以不引發「民怨」爲最高原則,卻往往分不清民怨的性質、大小、是非,更不論政府的責任與權力何在,首長的擔當何爲!而更大的盲點則是,當真正的民怨在醞釀時,政府又常常未能洞見,輕忽以對、因循苟且,直至全面引爆,不可收拾!

這也是馬江體制當前最大的盲點,儘管政府的體質與不少政策的本質與績效(如兩岸關係的改善、ECFA與服貿協議的簽訂)極其正面深遠,但施政的重點卻無法有效凸顯,贏得認同;推動、溝通與說服力也抓不住民意節奏,首長的擔當與作爲又難以主動展現。如此優點頻遭壓抑,缺點老被誇大,整個內閣當然死氣沉沉,民調疲軟,怎個悶字了得!

平心而論,比起過去威權時代所謂「當官的」威風凜凜、令出必行,如今民主社會,甚至是民粹當道的內閣首長,的確是越來越難做了,這也難怪在臺灣有所謂「官不聊生」之嘆,以致內閣求才越來越是困難。但這種亂象怪象,其實也是一種惡性循環,因爲從整個政府的最高領導人馬總統,因爲謹小慎微、不夠恢弘果斷的政治性格,自己已經把元首的權位不斷做小;風行草偃之下,他與閣揆任用的內閣各部會首長,當然也就常會親民寬容過了頭,看今上眼色辦事,競相討好民意、不要出錯重於開創突破。

還有一種怪象則是所謂「獨立機關」的特立獨行,且超乎行政團隊的領導規範。以之前引發社會關注的幾宗媒體交易案爲例,交易當事者依法進行申報、查覈與交易,NCC自然也該依法進行審查準駁;但NCC卻可因政治考量而違法不作爲,硬拖到底,任令守法民衆權益受損,總統與行政院也完全置之不理,形同默認政府團隊脫軌失控!又如金管會在防弊上之媒金分離、參股陸銀,厚此薄彼,獨惠特定企業財團;在興利上對網路業者關心的第三方支付、金融業者關切的自由經濟示範區等有利開放政策,一再阻撓,而其主事者又被視爲馬總統的愛將,如此豈能不激起真正的民怨與官場的反彈,對馬總統領導威信與內閣整體觀感紀律,更是一大傷害!

臺灣從民選總統後的十七年,除了李登輝選後四年用了一任四年的行政院長蕭萬長,尚稱長命之外,從陳水扁馬英九,歷任行政院長任期平均不過一年兩個月到一年四個月,比諸日本政局之動盪,所差無幾,可見「短命內閣」在政治生態上已漸成常態。要突破此一魔咒,牽涉複雜,但國會聲勢增長、立法院內從政黨政治到黨政運作,應該更爲細緻,才能使內閣施政更爲穩健,絕對是必須深下工夫的課題。

過去兩個會期來,從開放美牛進口、油電雙漲到開徵證所稅等重大政策,執政黨黨政步調總是無法齊一,黨主席就甭提了,既看不到黨秘書長的角色,也看不見政策會和各工作會的功能;甚至一場廣電三法修法,從政策會到國會大小黨團黨鞭,各行其是,竟然演出呼應民進黨版的飆速修法鬧劇。其間各重大法案,既想收改革之名,又怕反彈力道太大,更因馬態度曖昧不明,出現府院黨國會分別揣摩上意,各自暴走的亂象,不僅完全打亂內閣施政節奏,也間接坐實馬政府無能的罵名。

江宜樺現在遭到洪仲丘案、大埔拆遷案、服貿協議案、狂犬病、核四公投案等等不管有理無理的衝擊或牽連,雖然民調數據不佳,但以他的政治學專業、理念個性以及過去在內閣中的表現,仍有不少人對他寄予厚望,也惋惜他閣員幹得出色,爲何一當閣揆便不濟。最要緊的是,馬總統要真正放手讓閣員施爲,整個內閣必須具有責任的認同與擔當,化被動爲主動,重建黨政協調平臺,重整施政的節奏,才能跳脫如今官場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醬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