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金鈔值得買嗎?春節將至,各銀行加碼“賀歲檔”,爭推生肖黃金製品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盧夢雪 見習記者 張萌 北京報道
春節將近,年味兒漸濃。各家銀行紛紛推出蛇年生肖金製品,加碼節日消費季。
《華夏時報》記者在建設銀行北京某支行看到,櫃檯醒目位置擺着一套蛇年金鈔。紅色禮盒上一條卡通小青蛇造型靈動,透過禮盒中間開口可以看到內裡的金鈔。據該支行客戶經理介紹,今年金鈔銷量不錯,有不少客戶買來送給孩子。
“今年我們是和總檯春晚做了聯名的,很有收藏價值,我自己也買了一套。”該客戶經理推薦道。
記者進一步諮詢金鈔的售後回收問題,被告知“不回收”。
記者在走訪中發現,多家銀行均有出售蛇年生肖金製品,且產品種類豐富。從小克重的蛇年金鈔、轉運珠到大克重的金幣、金磚,應有盡有。
“想要收藏、送人,建議您選擇咱們的金鈔,製作精美又有底蘊。如果您的目的是保值增值,可以選擇投資金條,也有非實物黃金可以瞭解。”某城商行客戶經理表示。
銀行生肖金,花樣頻出
“春節前這會兒正是黃金消費旺季。” 某銀行客戶經理小吳告訴記者。
據小吳介紹,生肖金鈔每年的銷量“都還不錯”。生肖金鈔一般克重不超過1克,雖然作爲工藝品有一定溢價,但總價不算高,又具有生肖這一紀念意義,客戶接受度普遍較高。
“金鈔以及小件金製品,尤其是做得比較喜慶可愛的,很多人買來給新生兒寶寶,圖個吉利。但相對應的,大件金製品就沒什麼人買了。”小吳表示。
記者發現,銀行各類生肖金製品規格從0.6克至100克不等,宣傳起來各有奇招。不少銀行將金鈔命名爲“壓歲金鈔”,精準定位“送孩子”這一消費場景。另有一些銀行強調其工藝、設計上的亮點,賦予生肖金文化底蘊。
如上文提到的建設銀行蛇年金鈔,全稱爲“善建成長-總檯春晚蛇年壓歲金”,就打出了“今年過年發黃金壓歲錢”的口號,稱這是該行“爲孩子專屬定製的”。該款金鈔重0.6克,促銷價698元,建設銀行APP上顯示線上銷量超過82萬套。另有5g規格版本可選擇,促銷價5220元,目前線上銷量超過1萬套。
恆豐銀行推出的“恆心相伴·蛇年壓歲金”同樣將蛇年金鈔定位爲專爲小朋友設計的“壓歲錢”。據該行北京某支行客戶經理介紹,這款金鈔正面印有兩隻頭戴醒獅帽的小靈蛇,一隻舞動紅綢,一隻手持瑞草靈芝,寓意孩子新一年吉祥如意、平安健康。“金鈔還用了溫變工藝,小朋友用手指搓一搓,金鈔上的靈芝圖案就會從橙紅色變成黃色。重量做到了0.6克,活動期間售價是每套698元。”
工商銀行的金鈔“國寶生肖金”,規格爲1克,發行價998元,主形象是靈感來自三星堆青銅蛇的“萌獸騰飛飛”。這款金鈔設計融入了AR技術,用手機掃一掃就能看到三星堆青銅蛇文物形象,還附帶一本文化手冊,內容包含歷史文化、趣味問答等。
目前,工商銀行APP上顯示該款金鈔“因春節前銷售火爆”暫時缺貨,預計在除夕前完成補貨。
市場反響不一,消費者應保持理性
走訪過程中,記者遇到有消費者向銀行諮詢蛇年金鈔事宜,但在聽到價格後表示要“再考慮考慮”。
“現在金價本身就高,金鈔賣得更貴,算下來單克比首飾金要高,不划算。”某消費者在現場表示。
金價持續上漲背景下,消費者對金鈔等黃金製品的價格變得敏感。記者注意到,在社交平臺,有不少人發帖詢問:“有銀行員工出售金鈔嗎?”“想知道最低能到多少?”同時,也有消費者分享了通過使用優惠券和積分抵扣的方法下單金鈔,最終便宜了10%。
世界黃金協會中國區CEO王立新指出,過去黃金更多地被視爲一種裝飾品或禮品,消費者在購買時可能更看重款式和品牌。然而隨着金價的攀升,消費者變得更加理性,更關注產品的性價比以及保值、增值功能。
“您可以把金鈔看作一種消費品。”小吳說道。“買來收藏、送孩子都不錯,但是如果是出於投資目的,建議還是選擇投資金。”
小吳給記者展示了與客戶的聊天記錄,有家長曬出送給兩個孩子的蛇年金鈔,表示孩子喜歡,“明年還要繼續買,有春節氣氛。”
“如果目標是投資,建議優先選擇投資金條或金幣,因爲其價格更貼近市場金價,升值空間更明確。如果更看重文化寓意和藝術價值,銀行發售的黃金工藝品是不錯的選擇,但需注意其投資價值相對有限。”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記者關注到,銀行在金製品售賣頁面通常有謹慎購買的提醒。對於金鈔等工藝製品,售賣行往往不支持回購。
如交通銀行發售的蛇年系列貴金屬產品,金鈔類製品均不支持回購,“沃德金生肖版(2025)系列”金磚支持櫃面回購。此外,實物貴金屬由於產品特殊,一旦購買成功,不適用7天無理由退換貨。
業內人士提醒消費者,購買黃金產品需理性,2025年金價波動可能加大,應對中短期波動有所預期。生肖金等黃金工藝品不同於普通投資金條,前者除了包含貴金屬本身的價值外,還包含了較高的工藝附加值、設計費用等,售價通常遠高於黃金原材料的價格,雖然可能因稀缺性或收藏熱而增值,但其流動性較差,存在價格波動風險。消費者應基於個人的投資目標、風險偏好以及對市場的理解來進行綜合考量。
責任編輯:孟俊蓮 主編:張志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