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第三隻眼看美國右翼鷹派
旺報社評
川普首任副總統彭斯日前來訪,獲賴總統、蕭副總統接見,稱「美國絕不會放棄臺灣」,讓國人覺得窩心,卻忽略了一點,彭斯來臺前一站是香港,去年12月還受邀在親北京的美國中國商會晚宴演講,直言「中國絕不能成爲美國的敵人」。彭斯會變臉?
反中大將 修正路線
類似的問題,也出現在川普政府提名的國務卿盧比歐身上。他在參議員任內強烈抨擊中國大陸,高調支持臺灣和香港「抗中派」,但在新職國會聽證會上坦承,現在的角色是國務卿,領導美國外交部門,將與北京接觸,「需要成熟而謹慎的對話」,中國是美國最大威脅、競爭對手及秩序破壞者,但美中兩個大國能夠交流符合美國利益、也符合全世界利益。
如果說彭斯「見北京說北京話,見臺灣說臺灣話」,尚可解釋爲卸任後,透過商業行爲將過去政治影響力變現爲財富。那麼盧比歐在被任命爲國務卿後,立場從「逢中必反」的絕對鷹派,調整爲「願意與中國對話」的務實鷹派,這樣的轉變就更耐人尋味。從彭斯到盧比歐,不僅僅是「換位置就換腦袋」的問題,還有更多耐人尋味處。
在大陸眼中,美國右翼鷹派是「無可救藥」的反華頑固分子,背後有意識形態、宗教信仰、價值觀的激烈衝突,也有美國「軍工複合體」利益集團的牽制與主導。特別是2016年「非典型總統」川普上臺後,右翼鷹派與白人至上民粹主義大合流,彭斯、班農、波頓等各色右派都圍攏在川普身邊,即便川普本人並不執著於意識形態,但其執政班底的底色,加上其執意與中國打貿易戰,決定了川普任內初期美中「蜜月期」相當短暫,很快轉向激烈對抗。
在上述背景下,彭斯在2018年10月在哈德遜研究所發表被認爲是「新版鐵幕演說」的長篇演講,奠定了彭斯「抗中右派」的角色,讓民進黨政府視他爲挺臺領袖,而盧比歐作爲參議員主導多項制裁大陸、支持臺灣的法案,曾多次來臺並在蔡總統過境美國期間與其會面,同樣成爲民進黨和獨派最好、最感激的美國朋友。北京愈將彭斯、盧比歐視爲敵人,民進黨政府就愈歡迎他們。因而在獨派眼中,以爲美國右翼是支持臺灣獨立、對抗中國大陸、抵擋中共侵臺的挺臺「基本盤」。
化硬爲軟 一念之間
兩岸不管是大陸還是臺灣,都對美國右翼鷹派戴上「有色眼鏡」,只是鏡片顏色不同。事實上,美國右翼鷹派對中國大陸的態度,遠比主觀認知要更加複雜、也更基於現實。首先,單從個人立場而言,他們對大陸之「鷹」固然有各自脈絡,但這其中有多少屬於表演作秀成分、有多少是爲了選舉利益,這裡面就有很大的觀察與甄別空間。
例如,盧比歐親口認同,從參議員到國務卿,身分的轉變要求他對中國大陸的態度必須有所轉變。參議員主要爲選民、金主或遊說團體服務,國務卿則是爲國家服務、以整體國家利益爲依歸。不妨大膽推測,盧比歐被任命爲國務卿後,他本人或許開始「堅壁清野」,與包括臺灣在內的遊說團體保持距離。這或許可以解釋爲何賴清德政府在川普勝選後,不僅未能復刻8年前蔡總統與其通電話的「歷史性突破」,也沒能對外展現出有能力與川普新政府進行任何溝通的動作。
同理,彭斯在「無官一身輕」後,願意與北京接觸,參加美國親中團體晚宴、兩次強調中美可以做對手但不能做敵人,在訪問香港時更稱讚「香港的活力與成長」。由此可知,盧比歐「入仕」、彭斯「出仕」,路徑不同卻殊途同歸,不要相信美國右翼有怎樣的抗中、反共神聖信仰,他們最終的考量,還是出於現實利益。
兩岸應以「第三隻眼」重新認識美國右翼鷹派,不僅僅是這件事本身帶來的啓示,而是應就此瞭解到,其實兩岸之間政治分歧也並非鐵板一塊,只要雙方基於和平、發展、務實的共同利益,同理心看待彼此處境,化敵爲友、化硬爲軟,或許就在一念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