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美元與人民幣 雙元貨幣體系
旺報社評
美國於1971年中止美元與黃金兌換,開啓美元霸權時代,時任美國財政部長康納利迴應國際的批評時說,「美元是我們的貨幣,是你們的問題」,充分流露美國的霸權思維。所謂美元霸權,簡單來說,就是依據美國利益,將貨幣超發可能的經濟失衡風險,轉嫁給其他國家,由他國共同分擔,但不能否認,近半個世紀以來,美國超強的軍力有效維護了世界秩序,開啓了全球化繁榮時代。
去美元化趨勢明顯
冷戰結束後,無論從軍事力量、經濟、金融與科技等面向,美國都是世界唯一超強,連帶美元也成爲全球最重要的貨幣,不僅是國際貿易流通最廣的計價貨幣,也是最保值的外匯資產,世界各國(尤其是新興市場國家)在進行商品貿易、投資往來,或建立自身外匯儲備時,均將美元視作最重要的媒介與工具。
根據SWIFT統計,當前國際支付最主要的使用貨幣仍非美元莫屬,2022年比重高達41.3%,遙遙領先排名居後的歐元(35.7%)、英鎊(6.5%)、日圓(2.8%)及人民幣(2.3%)。而IMF公佈的最新官方外匯儲備貨幣構成(COFER)亦指出,儘管美元比重持續在下降,但截至2022年底,美元仍是全球主要央行持有規模最大的儲備貨幣,比重達到58.4%,幾乎是排名第二歐元(20.5%)的3倍。更不用說,國際清算銀行(BIS)調查的外匯交易數據(買賣合計爲200%),美元比重亦高達88.5%,排名居次的歐元爲30.5%,美元多出58%。
這些數字都清楚說明,短期美元國際地位仍難以撼動。不過,中國崛起、美國衰退趨勢下,美國貨幣政策對其他國家可能產生的外溢風險,開始受到愈來愈多的詬病與反抗。IMF近期示警,自俄烏戰爭爆發以來,基於意識形態與金融制裁考量,諸多非美陣營國家正加速轉移與分散對美元依賴,甚至打算建立非美元體系的支付、清算與結算系統。這些去美元化的行爲,恐怕會讓美元全球通貨主導地位受到威脅。
特別是這1年多來,隨着美債被大舉拋售、美元資產吸引力大減,全球去美元化的趨勢愈來愈加明顯。日前大陸宣佈與巴西達成雙邊貿易以本幣結算協議,未來人民幣與里耳可以直接兌換,不需再使用美元作爲中間交易媒介。去年習近平出訪沙烏地阿拉伯,與沙國簽署全面戰略伙伴協議,商討如何進一步推動原油貿易以人民幣計價與結算,石油人民幣(petroyuan)取代石油美元(petrodollar)的進程可能加速。
人民幣仍有天花板
更遑論俄羅斯受到歐美製裁後,已全面拋棄美元轉向人民幣。根據大陸海關總署統計,2022年中俄雙邊進出口貿易總額來到1903億美元,除了較2021年大幅成長近三成外,更寫下歷史新高。其中,絕大部分雙邊跨境貿易,多是採用人民幣計價與支付清算。光是今年2月,人民幣佔莫斯科全體外匯交易量比重就將近40%,首度超越美元,成爲最主要交易貨幣。而這樣的趨勢,看來已難以逆轉。
俄羅斯去美元轉向人民幣,不僅確立人民幣作爲區域性貨幣的地位,也成了人民幣國際化最佳範例。末日博士魯比尼直言,隨着人民幣地位日漸提升,未來10年可能打破美元在國際上的壟斷地位,最終形成美元及人民幣分立的「雙元貨幣體系」。這個預言放在俄烏戰爭前,可能有些言過其實,現在來看並非完全不可能。
不過,要形成足以抗衡美元的實力,不管是提升人民幣在國際貿易上的使用意願,或拉高人民幣在各國央行的外匯儲備比重,抑或是擴大人民幣資產在國際金融市場的交易與買賣,人民幣需要更國際化,大陸貨幣市場的透明度、公信力與政府法治監管等,也都需要強化。但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必須穩健,不可冒進。就中短期而言,「雙元貨幣體系」應是努力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