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歐委會如此調查,有必要給個說法
來源:環球時報
歐委會週三對華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初裁披露之後,正在激起持續的反對聲浪。歐洲媒體關注到,包括寶馬、大衆、奔馳、斯特蘭蒂斯等幾乎所有大廠,都表態不支持歐盟提高對中國產品的關稅。斯特蘭蒂斯更是在歐委會初裁披露的第二天,就高調宣稱將擴大與中國企業的合作。挪威財政大臣直言不會追隨歐盟提高電動汽車關稅。中歐之外的第三方媒體,很多也在質疑歐盟徵收關稅的效用,稱此舉對歐盟是雙刃劍。
隨着更多細節的披露,歐委會這個反補貼調查更加令人感到不安。首先,這顯然是一場“有罪推定”式的調查,根本不顧及中國企業的抗辯,還人爲構造並誇大所謂的“補貼”項目。其次,這場調查的目的也引人質疑。有了解詳情的專家披露,中國企業反映歐方在調查中要求他們提供電池的配方,還有很多涉及企業隱私、商業機密和核心技術等信息或數據。最終的結果也有明顯針對中國優勢企業“掐尖打擊”的色彩。
作爲一次歐委會基於主觀判斷有“威脅”,而非歐盟相關業界主動申訴發起的反補貼調查,從一開始就帶有很強政治動機。抽樣調查的依據、範圍等相關內容嚴格說起來都是一筆糊塗賬,現在曝光出來的關於調查的細節也讓人大跌眼鏡。難道這就是一貫宣揚法治、規則和自由貿易的歐盟堅持的“歐盟方式”?在布魯塞爾舉辦的多場聽證會上,中方的立場關切從未得到歐委會正面迴應,聽證會“形同虛設”,這是中國企業和行業協會的普遍感受。存在這麼多可疑、違規和不清不楚的地方,歐委會準備向世人作何解釋?
我們注意到,在歐委會發布的公告中多次強調仍期望與中國政府達成共同解決方案,在具體的時間上雙方也存在着兩個磋商的窗口期。中國商務部已啓動與歐盟磋商。我們希望通過磋商,兼顧雙方關切,達成某種互惠安排,替代單邊關稅。但這有兩個前提。第一,必須以世貿組織關於補貼的界定爲標準,而不能基於自定的、與之不相容的標準。第二,必須嚴格地以充足的事實而不是推論爲依據。離開了這兩點,是很難達成協議的。
這幾天,歐洲輿論對可能實施的關稅普遍非常擔憂。對於歐委會而言,當務之急仍然是要想清楚自己的利益和目標所在。如果是想把中國電動汽車拒之門外,那麼輿論中衆多關於歐盟自身也將損失慘重的分析歐委會可以多看看。如果是另一種想法,想以此舉逼迫中國汽車廠商到歐洲本土投資,那也很有必要提醒一點:誠信是最好的招商政策,穩定是最佳的營商環境。企業對歐洲市場的信任失去了,靠任何策略都彌補不了。保護主義豎起的不會是保護牆。
所謂初裁發出以後,各方輿論尤其是歐方高度關注中國可能出臺的反制措施,包括白蘭地、大排量汽油車進口暫定關稅等都被關注,國際乳品業和豬肉業從業者也很擔心。中方的態度其實很鮮明,我們將密切關注歐方後續進展,並將堅決採取一切必要措施,堅定捍衛中國企業的合法權益。
現在,離臨時性徵稅真正落地還有不到一個月的窗口期。中歐之間曾經有過磋商解決爭端的成功案例,依然存在像2013年時那樣經過談判就光伏貿易爭端達成解決方案的可能性,關鍵在於歐盟的態度。如何摒棄單邊主義,迴歸世貿規則,與中方一起,做大蛋糕,爭取雙贏,這是歐盟需要認真考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