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歐洲在戰略自主的十字路口
旺報社評
美國前總統川普在競選造勢場合威脅北約,美國不會保護軍費未達標的國家,輕率的言論在大西洋兩岸引起震動,受到強烈譴責。其實川普在上任時就做過類似表態,法國總統當時也說「北約腦死」,但北約其他國家低估美國孤立主義崛起的勢頭,認爲川普是美國政治的特例。如今,一邊面臨俄烏戰爭的威脅,一邊面對美國孤立主義重返,內部又有右翼民粹主義風潮,歐洲來到十字路口。
美國孤立主義還魂
二次大戰後,美國確立霸權地位,建構全球政治經濟秩序。自此扮演世界警察與公共財提供者的角色,特別是在冷戰後,更是美國一手主導全球化的推動,讓人忘卻孤立主義在美國外交上的悠久傳統與深遠影響。領導美國打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羅斯福總統自己就說過,認爲美國孤立主義已死的人一定是頭腦不清,戰爭一結束,孤立主義不但還魂,還更甚以往。
川普「美國優先」、「讓美國再次偉大」的經濟民族主義與外交孤立主義,一度被視爲美國政治的異類與毒瘤,而未被嚴肅對待,找出病根。二戰後原本應該浮現的孤立主義之所以沒有出現,是受到建制菁英及全球化既得利益集團壓制,這股暗流最終投射到川普身上才爆發出來。
川普2020年敗選,但孤立主義並未退散,拜登斷然終結長達20年的阿富汗戰爭,對中築起經濟、科技「小院高牆」,都是對孤立主義的讓步。隨着貧富差距惡化、地緣衝突加劇,美國民衆對孤立主義的支持更增溫。若理解美國孤立主義歷史,對川普看似驚世駭俗的現實主義言論就不會感到意外。
冷戰結束,歐洲對美國提供的保護視爲理所當然,遂大幅減少軍備支出。2014年俄國併吞克里米亞,歐洲仍不願放棄對俄國天然氣的依賴,只做出軟弱的制裁並很快妥協。但俄烏戰爭的爆發,讓歐洲產生危機感,很快在北約領導下團結起來,歐盟日前就通過4年內提供烏克蘭500億歐元援助,成爲烏克蘭最大的援助來源。
安全風險倍增威脅下,歐洲國家紛紛提高國防預算。目前北約31個成員國,已有11國的國防支出達到生產總值(GDP)2%,2014年僅3個成員國達標,但川普顯然仍不滿意。
臺灣需有戰略自主
美國不會放棄北約,美國國會已立法限制總統退出北約的行動。但孤立主義愈來愈成爲美國政治的主流,美國民衆特別是共和黨支持者,對援助烏克蘭興趣大減;衆院成功阻擋拜登金援烏克蘭的提案;美國知名電視主持人甚至訪問普丁,讓他暢所欲言。無論川普當選與否,美國這股孤立主義寒風,已經讓歐洲背脊發涼。
鑑於川普上次的執政經驗,對夾在川普與普丁之間的歐洲而言,一個更相信孤立主義的美國,風險未必低於俄羅斯的安全威脅。歐洲須重視川普發出的警訊,做出重大調整,更加獨立自主。
「戰略自主」一詞,在歐盟內部極爲敏感,去年4月法國總統馬克宏訪問北京後大談歐洲戰略自主,受到大西洋兩岸的圍剿。現在歐洲將不得不認真思考戰略自主的問題。但長期對美國的軍事依賴及高福利的社會保障,歐洲人能否丟掉奶嘴,令人懷疑。
其次,面對放棄多邊主義的川普,少了美國的支持,單憑歐洲國家更難以主導國際議題與全球治理,歐洲必須放下身段與其他大國和南方國家合作,特別是與中國的關係。川普若上臺,歐洲在經貿交往與全球治理上會更需要與中國合作。
歐洲還必須防範川普效應在歐陸引起的擴散,川普的言行鼓舞了歐洲的右翼民族主義者、民粹主義者和反歐盟言論。歐盟將於6月舉行歐洲議會選舉,極端勢力有可能取得重大進展,進而形塑歐洲政治的新風貌。
美國孤立主義擡頭,歐洲走「戰略自主」之路,不但要付出許多代價,對內更將面對團結與分裂的選擇,對外則要面對和平與戰爭的兩難。
歐洲的艱難處境與不確定性,臺灣並不陌生,臺灣若能從川普對歐洲的棒喝中驚醒,猶未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