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光伏企業裁員傳言背後:組件跌破1元成本線,產業鏈誰最“受傷”?
“第四季度組件價格直接跌破1塊錢,現在二線光伏企業都是在虧着賣。”江蘇某光伏製造企業的員工小馬告訴界面新聞記者,“市場上的組件價格在1塊錢每瓦左右,隆基可能就能賣1塊1每瓦,還能賺一點,晶科、晶澳、天合能實現盈虧平衡,二線企業就虧。”
光伏投資專業人士侯兵對界面新聞表示,組件價格下跌的現象,“將逐漸改變產業鏈企業構成”,“龍頭企業利潤、資金優勢碾壓,三四線企業又不能再融資,貼錢賣肯定死掉了。”
裁員,減產,延期,近日流轉於各個行業社羣的一份光伏企業裁員潮統計表引發熱議。
這張表格詳細列明瞭十幾家光伏大廠的減產、關停、裁員等信息,多家主流頭部廠商裁員比例甚至高達15%至20%,電池環節多家公司被傳要減產30%。
多位業內人士在採訪中向界面新聞記者表明,價格低迷背景下,光伏企業大幅裁員減產並非空穴來風。更有業內人士認爲,2024年將是光伏行業真正的“洗牌年”。
組件跌破一元,企業低價接單
一年時間,光伏組件價格由2元/瓦的水平跌至目前的不足1元/瓦,價格已腰斬,組件商的利潤首當其衝。組件降價已引“蝴蝶效應”,產業鏈各環節出現開工率下降以及投產節奏放緩。
據公開資料,2023年11月1日-11月30日的光伏組件招中標市場,約34GW光伏組件採購項目定標,均價爲1.098元/W。相較於年初1.8元/瓦-1.9元/瓦的水平,這樣的組件價格已近腰斬。
龍頭企業的中標價格相對較高。上述統計顯示,最低中標價出自一道新能,中標價爲0.938元/W。最高價出自隆基綠能(601012.SH),中標價爲1.210元/W。
侯兵認爲,目前光伏產業的結構性產能過剩比較明顯——“相比之下,今年第四季度光伏產業鏈下游的有效需求環比沒有明顯增長,同時很多企業還在加速釋放產能,因爲第四季度正是很多企業考覈的時候,企業要完成對賭業績目標,要拼市場、拼規模,這時候利潤都已經不重要了,很多企業都是在第四季度投放產能。”
“另外,今年第四季度光伏海外市場其實是淡季,出口不行。中國市場往年第四季度相比前三季度需求是大爆發的,但是今年組件國內光伏裝機每個季度都很高漲,所以第四季度環比增長也就沒有那麼明顯了。”侯兵表示。
一位光伏上市公司人員表示:“現在組件價格這麼低,可能是有些公司在清庫存。組件的價格亂象應該也只會持續一段時間,現在只能說每一家公司都在熬,熬過這一段時間價格應該能恢復正常,如果組件一直處於當前的價格,沒有哪一家公司能撐得住。”
“晶科已經開始低價接單了,12月份拿了200兆瓦的項目。”北京特億陽光新能源總裁祁海坤告訴界面新聞記者,“現在企業接單都不是價格的問題,有單就接,是爲了維持出貨量。賺錢不賺錢都不重要,對上市公司來說出貨量和業績最重要。前期他們已經賺錢了,明年整體市場不好是肯定的,明年一季度的報表需要穩定住業績。”
底端跌價,產業鏈生態重構
過去兩年,在擴產道路上加速狂奔的光伏產業,正在因底端價格下行發生巨大變化。
近日,有消息傳出多家光伏具體減產、關停、裁員的消息,多家主流頭部廠商裁員比例甚至高達15%至20%。“光伏老大哥”隆基綠能據傳要裁員1萬人,而愛旭股份(600732.SH)等電池環節多家公司被傳要減產30%。
據界面新聞向上述分別進行公司覈實,多家公司否認大規模裁員或減產傳言。不過,也有多位內人士表示,上述傳言並非空穴來風。
那麼產業鏈哪一環節停產現象最爲嚴重?
一位異質結電池領域上市公司高層向界面新聞記者透露,目前產業鏈“從上到下都有停產、停工,不會在某一個環節特別嚴重。前期擴產特別快的企業可能當時需要多招人,現在需要調整的員工數量就比較多。”“從數據看,目前光伏企業的開工率確實是在下降的,單是歐洲市場的庫存有大幾十GW,海外銷售額沒有那麼好,企業開工自然就減少。電池方面,PERC和TOPCon產能都有所壓縮,但主要還是優先壓縮PERC產能。”
侯兵則認爲,價格持續低迷背景下,產業鏈底部的組件端必然受停工潮影響深重。“最底下組件賣不出去了,那就先降組件的產能。”
“光伏龍頭加速‘垂直一體化’佈局,再加上行業跌價,會讓除一體化龍頭企業之外的第三方光伏企業迅速失去市場份額甚至死掉。”侯兵稱,目前企業都在停PERC電池的產能,但是一體化企業可以把原有的PERC產線轉成TOPCon,就用在自己組件產品上,同時,PERC電池組件明年的市場空間還是很大,不過一體化企業P型產能都只能自產自銷,第三方專業化企業的市場完全失去了。但如果是第三方企業,誰還會買你的產品?PERC直接沒有市場。第三方光伏企業會逐漸消失。
產能過剩會否到來?誰受傷最重?
近年來,我國光伏發電呈現快速發展的態勢。光伏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已經被談論數年,但近期行業裁員,減產,項目延期等消息頻出,陰雲似乎更進一步。
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全國光伏新增併網7842萬千瓦,同比增長154%,其中集中式光伏發電3746萬千瓦,同比增長234%,分佈式光伏發電4096萬千瓦,同比增長108%。截至2023年6月底,全國光伏發電裝機容量達到4.7億千瓦,其中集中式光伏2.72億千瓦,分佈式光伏1.98億千瓦。
行業規模快速膨脹的同時,有業內人士認爲,伴隨着產能過剩問題凸顯,光伏行業將在明年迎來“洗牌年”。另有業內人士認爲,產能過剩問題會否進一步加劇仍存不確定性。
上述異質結電池領域上市公司高層表示,“畢竟光伏行業今年生產量特別大,肯定超過400GW,國內也超過160GW。今年市場增速到70%-80%,明年也就是20%-30%,增速會有大幅放緩。”
“目前國內的集中、分佈式光伏電站,都受到了電網的輸送壓力、本地消納壓力,包括分佈式電站變壓器的容量等因素影響,導致現在連分佈式電站的裝機容量都受到影響。光伏電站建得越多,對電網、特高壓線路建設的安全性、穩定性要求越高,這些線路的建設沒有三四年起不來——基於這些情況,明年國內光伏電站的增速也不會太快。”祁海坤認爲,海外歐美、印度市場的裝機容量增速也很有限,光伏行業產能過剩已經成爲不爭事實,所以明年很可能是行業的洗牌年。
祁海坤錶示,在行業的快速發展時期,企業盲目比拼產能、度電成本,以後的發展路徑則是龍頭圍繞自己的電池路線打造自己的技術壁壘,構建自己的生態圈。光伏行業是一個用資金、技術持續迭代的行業,每次迭代都需要拋棄一些落後產能。
侯兵則認爲,這一輪產能過剩主要不是因爲三四線企業和新進入者,而是因爲垂直一體化趨勢,巨頭的無序擴張帶亂節奏。一旦垂直一體化巨頭定鼎天下各安其位,確定其各自的業務版圖,會逐步修正這些過剩規劃。這個過程也許要經過半年、一年、甚至兩年,產能過剩的問題會得到緩解,光伏行業甚至可能會出現前所未有的景氣。
侯兵認爲,在產能過剩的背景下,產業鏈哪個環節資產越重,產能出清越慢,該環節則受傷最重——也就是硅料環節。硅料固定資產投資最重,其次是硅片及電池,膠膜、逆變器都是輕資產。目前看硅料還是有利潤的,通威的硅料每噸成本或低於4萬元,價格賣到6萬元,其他硅料廠商成本5萬元,也有利潤;硅片環節隆基、中環還能維持,其他廠商的壓力就比較大了;“現在受傷最重還是組件,單環節組件虧得多。”侯兵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