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爲共同富裕提供動力和保障
來源:經濟日報
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徵。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爲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實現這一重要目標任務,必須把深化改革推向前進,匯聚合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讓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改革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爲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需要適應發展階段變化,順應人民羣衆新期待,通過體制機制改革主動解決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分配差距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完善推動高質量發展激勵約束機制,充分激發全體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爲促進共同富裕提供更加強大的動力和制度保障。只有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更好地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推動生產關係和生產力、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使現代化的動力更強勁、現代化進程更穩更快,讓人民羣衆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要在改革實踐中堅持以經濟體制改革爲牽引,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完善收入分配和就業制度,深化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和各領域配套改革,提供更加公平可及的優質公共服務,不斷增進民生福祉。
一是促進民營經濟發展,把就業優先政策落到實處。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是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礎。作爲吸納就業的主力軍,民營企業的發展關係到社會就業穩定和居民收入增加。民營經濟發展得越好,就業崗位就越多,高質量充分就業的門路就越廣。就業有保障,社會穩定就會有強有力的支撐。要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優勢互補、共同發展。依法平等長久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產權,着力穩定民營企業預期和信心,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
二是把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擺在突出位置。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是深入實施以人爲本的新型城鎮化戰略的首要任務,也是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着力點。只有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縮小城鄉差別,才能促進城鄉共同繁榮發展。要統籌城鄉就業政策體系,同步推進戶籍、用人、檔案等服務改革,優化創業促進就業政策環境。圍繞實施新一輪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行動,進一步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推行由常住地登記戶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推動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社會保險、住房保障、隨遷子女義務教育等享有同遷入地戶籍人口同等權利,逐步讓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進得來、住得下、融得進、能就業、可創業。
三是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縮小收入差距。紮實推動共同富裕是一項長期任務。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實力實現歷史性躍升,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持續改善,2023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18元,比上年名義增長6.3%。但還要看到,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較大。這不僅會制約有效需求創造、影響經濟循環暢通,也不利於實現社會公平正義。要完善收入分配製度,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覆蓋農村人口的常態化防止返貧致貧機制,建立農村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分層分類幫扶制度。完善勞動者工資決定、合理增長、支付保障機制,健全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完善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再分配調節機制。規範收入分配秩序,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形成有效增加低收入羣體收入、穩步擴大中等收入羣體規模、合理調節過高收入的制度體系。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劉培林 作者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