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經濟,不是叢林社會

很多人有個巨大的誤解,說市場社會是"弱肉強食的叢林"。

市場社會和叢林社會,區別是什麼?

市場社會——互惠共生。

你有面包?來,我給你錢。但是給了你錢之後,你得給我麪包。你要問爲什麼我不自己做麪包?那好,因爲我在做鞋子,而你不會做鞋。你說你既想要鞋子又想吃麪包,但不想給錢也不想做事?

抱歉,這個世界別人不欠你的。既然能交換,爲什麼要乞討?

叢林社會——強取豪奪。

你有面包?那就是我的麪包。爲什麼?因爲我比你強。你有鞋子?那也是我的鞋子。憑什麼?憑我手裡的棍子。沒有交換,沒有互惠,只有強者對弱者的掠奪。這就是爲什麼叢林裡沒有面包師,也沒有鞋匠,只有獵人和被獵殺的獵物。

有個朋友跟我說,市場社會太冷酷了,應該由政府來主導經濟活動,確保公平和效率!

不存在"完美社會"這種東西。一個運轉良好的社會,是無數人各自爲了自身利益而互相配合的結果,不是某個英明領袖憑空設計出來的。

不客氣地說,跟"市場社會"最水火不容的,就是"指令社會"。越是強調中央計劃,越是摧毀分工協作的自發秩序。

在計劃經濟中,你的工作,被指令束縛了雙手,因爲你在"計劃體系"裡,自由不在。市場的信號對你視而不見!對那個限制你自由卻排擠你創造力的體制,恨得咬牙切齒!指令是你的敵人。

你的生活,比同等條件下的市場經濟公民更窮,因爲你躲在"鐵幕"裡,世界的繁榮在帷幕之外。

你的處境,被那些同樣處於困境中的官僚所決定,千千萬萬個像你一樣的公民,被迫組織在一起,組成一種名叫"計劃經濟體系"的巨型組織,生產出"質量低劣,產量不足"的商品。

市場社會的絕妙之處,在於它把利己與利他完美結合。每個人都在追求自身利益,卻在不知不覺中滿足了他人的需求。這不是什麼道德奇蹟,而是分工體系的自然結果。

麪包師不是因爲愛你纔給你烤麪包,而是因爲愛自己。他想賺錢養家,想過上更好的生活。但要賺到錢,他必須滿足你的需求,必須烤出你願意掏錢購買的麪包。

這就是市場社會的奧秘:每個人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對自己而言,人是目的;對他人而言,人是手段。但這種"被當作手段",不是被剝削,而是互惠互利的合作。

只有市場才能協調複雜社會的分工。有人卻非要給這個清晰的事實製造混亂,硬說政府能更好地配置資源。這簡直是癡人說夢。

憑什麼一個坐在辦公室裡的官員,能比千千萬萬個爲自己利益而精打細算的個體,更好地決定生產什麼、不生產什麼?他有超能力嗎?他能同時處理億萬條分散的信息嗎?他比市場更瞭解每個人的需求嗎?

價格就是信號,就是引導生產的無形之手。當面包短缺,價格上漲,更多人會去生產麪包;當面包過剩,價格下跌,生產者會轉向其他領域。這一切不需要任何中央指令,完全是無數個體基於自身利益做出的選擇,卻能實現資源的高效配置。

"無政府的生產體系",這個馬克思主義者的蔑稱,恰好道出了市場經濟的精髓。沒有獨裁者指揮,沒有計劃者分配,每個人都按自己的判斷行事,卻能形成一個井然有序的體系。這不是混亂,而是一種更高級的秩序——市場秩序。

有人擔心,如果沒有中央計劃,社會將陷入混亂。他們想象中的市場社會是一盤散沙,每個人都自私自利,不關心他人,最終導致資源浪費和社會崩潰。

這種擔憂源於對市場本質的誤解。市場不是一個失控的怪獸,而是一個精密的信息處理系統。它處理的不是冰冷的數據,而是活生生的人類偏好,然後將這些偏好轉化爲價格信號,指導生產和消費決策。

在市場社會中,沒有人能完全按自己的意願行事。每個生產者都必須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否則就會破產;每個消費者都必須量入爲出,否則就會負債累累。市場約束着每個人,使自私的行爲產生利他的結果。

這並不意味着法律和警察在市場社會中沒有角色。恰恰相反,法律和警察的作用非常關鍵,但這個作用不是指揮經濟,而是保護市場運行的框架條件。

法律就像足球比賽的裁判。裁判不參與進攻或防守,不決定哪隊應該贏,而是確保比賽按規則進行。同樣,法律不應決定生產什麼、不生產什麼,不應決定價格高低,而應確保市場參與者遵守遊戲規則——尊重產權、履行契約、不使用暴力或欺詐。

有人認爲政府應該干預市場,糾正所謂的"市場失靈"。但他們忽視了一個基本事實:政府本身也會"失靈",而且通常比市場失靈更嚴重。

市場也許不完美,但它有自我糾錯的機制。

當某個領域出現暴利,更多人會涌入,最終降低利潤率;當某個產品質量低劣,消費者會用腳投票,迫使生產者改進或退出市場。

而政府一旦做出錯誤決策,通常需要經過漫長的政治過程才能糾正,期間造成的資源浪費和福利損失遠大於市場失靈。

更重要的是,市場是一個發現過程。

沒有人事先知道最好的生產方式是什麼,最受歡迎的產品是什麼。只有通過自由競爭,才能發現這些信息。一旦政府幹預這個過程,決定支持某些產業、抑制其他產業,就扭曲了這個發現過程,阻礙了創新和進步。

我們需要明確區分兩種社會分工體系:一種基於生產資料私有制,另一種基於生產資料公有制。前者是市場經濟,後者是計劃經濟經濟。

這兩種體系無法混合。所謂"混合經濟"是個誤導性概念。

一個經濟體系要麼由市場指導資源配置,要麼由計劃者指導資源配置,不可能兩者兼有。

有人會指出,現實中許多國家既有私營企業,也有國有企業。但這不構成真正的"混合"。只要這些國有企業仍在市場中運作——買入投入品、賣出產品,接受市場價格的引導——那麼整個體系仍然接近於一個市場經濟。

國有企業可能因爲政治原因虧損運營,政府可能用稅收彌補這些虧損。但這只是扭曲了市場,而非創造了某種介於市場和計劃之間的新體系。

真正的計劃經濟不僅僅是國有化一些企業,而是徹底廢除生產資料私有制,廢除市場定價機制,由中央計劃者決定所有生產和分配問題。這種體系已經在蘇聯東歐國家實踐過,結果是災難性的。

諷刺的是,即使是自稱計劃經濟的國家,也不得不在某種程度上利用市場機制。蘇聯在計劃經濟巔峰時期,仍然使用貨幣計算,仍然參考西方市場價格來制定自己的計劃價格。因爲沒有市場,就沒有經濟計算的可能,就無法合理配置資源。

經濟計算是任何複雜分工體系運行的先決條件。只有市場經濟,通過價格系統,能夠實現這種計算。社會主義體系之所以失敗,不是因爲領導人不夠聰明或不夠努力,而是因爲沒有市場價格,它原則上就無法解決經濟計算問題。

市場社會不是某人刻意設計的產物,而是人類行爲的自發結果。市場不是一個地方、一個機構或一個集體,而是一個過程——無數個人相互作用的過程。

每一個市場現象,無論是價格變動、產業興衰還是消費潮流,都可以追溯到具體個人的選擇。沒有什麼神秘的"市場力量",只有人的行爲及其後果。

市場過程實質上是社會協調過程。當環境變化,人們的需求和供給條件隨之變化,價格系統傳遞這些變化的信息,引導資源從價值較低的用途流向價值較高的用途,實現社會協調。

這種協調無需任何中央權威,無需任何人掌握全局信息。每個人只需根據自己面臨的價格做決策,就能不知不覺地參與這個協調過程。

這是市場的奇蹟,也是中央計劃永遠無法複製的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