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不輸基輔市長,昔日我國首都市長一樣夠悍(莊秉漢)

臺北圓山忠烈祠內陳列蕭山令烈士遺像及事略供人緬懷。(圖文:莊秉漢)

俄烏戰爭持續延燒,烏克蘭首都基輔市長克里契科(Vitali Klitschko)在城市遭受砲火襲擊,仍堅守城市不退,與部隊共同保衛基輔,讓大家認識到這位曾經是世界拳王的首都市長。在中華民國抗戰時期,首都南京市也有一位市長名叫蕭山令,他臨時「黃袍加身」,扛下南京臨時市長重任,最後殉職於滾滾長江,更應該讓國人銘記。

蕭山令(1892年-1937年),字鐵儂,出生於湖南益陽縣,蕭家爲書香世家,三代連中秀才,蕭山令從小耳濡目染手不釋卷。因生逢亂世,看盡清廷腐敗和列強割據,蕭山令效法曾國藩統領湘軍保家衛國之志,決心投筆從戎考進保定軍校第三期,與白崇禧、徐庭瑤爲同期步兵科同學,他曾立誓「兵符在握,一掃羣魔」,畢業後展開戎馬生涯,參加北伐統一嶄露頭角,受到蔣中正倚重。1932年1月16日,憲兵司令部於首都南京市成立,擔負起護衛中樞要務,以谷正倫爲首任憲兵司令,蕭山令擔任總務處長,主管憲兵的勤訓精練,憲兵成立之初編制2個旅6個團,在蕭山令的精心擘畫下,中華民國憲兵忠貞勁旅頗具規模,1937年3月升任憲兵副司令。

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國軍足足守住3個月,但敗勢已定,主力部隊全線撤出上海,日軍隨後兵分三路壓境,直逼南京,中華民國首都命在旦夕。危急中,蔣中正連開3次軍事委員會議,商討首都南京城是否棄守,會議上何應欽、李宗仁、白崇禧、徐永昌等衆將領皆認爲南京是一個絕地,日軍可以三面包圍,北面受阻於長江,無路可退,且國軍在上海會戰損失太大,部隊筋疲力盡毫無戰鬥能力,短時間難已增補整訓,既然國府制定持久抗戰方針,就應放棄南京,並且直言南京是守不住了。當然,國民政府高層心知肚明,早在11月18日就宣佈遷都重慶。

會議中,唐生智跳了出來,他獨排衆議說:「南京是我國首都,是國父陵寢所在地,值此大敵當前,在南京如不犧牲一二員大將,對不起國父在天之靈。本人主張死守南京,和敵人拚到底。」頓時衆將領鴉雀無聲,唐生智便打破沉默,自動請纓扛下死守南京重任,看到唐生智的慷慨陳詞,蔣中正就感性層面,大敵當前,如果倉皇辭廟全面棄守,國人民族自信心勢必瓦解,仍需與日寇作殊死戰,於是當場裁示堅守南京,由唐生智出任南京衛戍司令長官,統帥總兵力12萬人,唐生智就職後表示:「本人奉命保衛南京,誓與南京共存亡,不惜犧牲於南京保衛戰之中」。

唐生智說得聲色俱厲、大義凜然,但是蔣中正骨子裡知道,唐生智政治立場反覆,過去被指派爲國民政府軍事訓練總監的虛職,由於沒有實際兵權,他無非想乘此機會重掌軍權,蔣委員長於是緊急起用另一名將領,那人正是蕭山令,蕭山令個性木訥寡言,但是條理縝密,處事忠貞,蔣中正信得過蕭山令、信得過憲兵部隊,由於當時憲兵司令谷正倫患病在重慶治療,遂命令蕭山令代理憲兵司令,兼首都警備司令、防空司令,成爲拱衛國民政府首都的軍事實際負責人,地位僅次於唐生智。

1936年2月,蔣中正在南京主持憲兵訓練所第三期乙級學員畢業典禮後點名。(圖片來源:國史館/圖文:莊秉漢)

12月4日,中日兩軍開始正面衝突,南京保衛戰打響,國軍第七十四、六十六、八十三軍,以及三十六、八十七、八十八師等精銳德式師加入戰鬥序列,在南京外圍陣地殊死抵抗,日軍不斷增援兵力向我猛撲,數以萬計的炮彈、炸彈襲我陣地,但是國軍亟爲英勇,事後日本防衛廳戰史室對此有記載:「敵人頑強抵抗」、「戰鬥沒有進展」等語。

蕭山令則率憲兵第二、第五、第十團及憲兵教導第二團、憲兵教練團等五個團衛戍南京,編入保衛南京戰鬥部隊序列,憲兵主力位於清涼門附近防守,憲兵並擔負收容落伍士兵的任務。

12月9日拂曉,日軍第九師團配合多輛坦克猛攻光華門,防守國軍第八十八師抵抗中傷亡過半,被逼退到光華門牆角,蕭山令爲挽救戰局,親自率清涼門的憲兵部隊趕往光華門增援。戰鬥間,數次流彈從他身邊掠過,蕭山令代理司令無所畏懼,指揮憲兵數次擊退日軍進犯,天亮後,日軍不死心派出飛機助戰,向光華門投彈無數,憲兵傷亡百餘人。

12月11日,南京城破在即。蔣中正發出電報:「如情勢不能持久,可相機撤退,以圖整理而期反攻。」唐生智作爲南京衛戍最高軍事統帥,收到電報頗感如釋重負、機不可失,在隨扈保護下,提前乘船離京脫險,然而唐生智並未向守城軍隊下達撤退令,守軍不知撤退之事,一直死戰。而另一位行政首長,南京市長馬俊超眼見中華門被敵人突破,連私人財產都不顧了,就狼狽不堪逃往漢口。

1947年6月,蔣中正以憲兵學校校長身份在南京主持該校第十一期畢業典禮。(圖片來源:國史館/圖文:莊秉漢)

南京城內人心惶惶,檯面上能跑的人全跑了,首都頓時陷入羣龍無首,國軍各路無人指揮調度,混亂之際,留守只剩下蕭山令將軍,有幕僚勸說蕭山令要審時度勢,適當時機撤退,以保存實力,但被他拒絕,他認爲軍人守土有責,既然受命拱衛首都,他自己應當戰死南京。於是國府緊急命令蕭山令兼任南京市市長,並充任渡江總指揮,在國軍各軍團崩潰之際,承擔起維持戰場秩序,掩護各部隊撤離突圍,蕭山令原只是一位憲兵司令部代理司令,頓時躍升爲保衛南京市的軍事、行政最高指揮官,格外諷刺。

12日黃昏,南京各城門、陣地均告失守,南京市民扶老攜幼、爭先恐後搶渡長江逃難,但是北渡船舶奇度缺乏,造成場面失控壅塞,光是踩死和淹死就不計其數,江面上日軍快艇槍鳴炮轟,並開始對市民進行肆意屠殺。這位憲兵出身,臨危受命的南京市長蕭山令深感痛心疾首,不忍市民遭受日軍凌辱,他慷慨激昂訓勉6000餘名所屬憲兵,與其坐以待斃,不如與首都共存亡,他說:「只有戰死的憲兵,沒有投降的憲兵」,他要憲兵不做苟且偷安之事,要做「民衆之褓、軍伍之師」,恪盡憲兵職守,協助掩護南京市民撤退。

蕭山令先動員憲兵弟兄拆除屋舍樑柱,用來編扎木筏讓市民渡江,又令憲兵主力死守下關渡口(現爲中山碼頭),爲撤退的南京軍民斷後,於是憲兵部隊佔據制高點對日軍進行阻擊,雙方血戰5個多小時,用生命換來南京軍民撤退時間,無奈彈盡援絕,最後,蕭山令率殘存憲兵用僅剩的冷兵器,與日軍展開白刃肉搏戰,憲兵毫不畏懼,如潮水般撲向日軍,奮勇衝殺,屢進屢退,日軍沒想到國軍在潰不成軍後,仍遭到這支憲兵部隊頑強抵抗,此役憲兵弟兄壯烈殉難者1200餘人,生死不明者近2600餘人,狀至慘烈,憲兵之血染紅滾滾長江。

在江水中指揮的蕭山令也身中數彈,日軍數千人騎兵與海軍水路進逼岸邊,重重包圍蕭山令,如同成羣結隊的豺狼,目光兇殘緊緊盯住獵物,此時蕭山令人生走到盡頭,他舉起手槍,射進自己的太陽穴,飲彈殺身成仁。死時,他的半截身軀依然屹立江水中,一代名將、南京市長就此殞落,完成了與南京共存亡的承諾,時年45歲。

國民政府追晉殉國的蕭山令爲陸軍中將,12月12日是蕭山令將軍殉職日,政府明定該日爲中華民國的「憲兵節」,冀望憲兵後期永誌不忘他的英勇事蹟,蔣中正也特頒「以死勤事」輓詞,告慰首都南京保衛戰中,拚到最後一人、一槍、一彈之全體憲兵英靈。

今天全球聚焦俄烏交戰首都基輔,相較當年的南京市長蕭山令,他堅持固守南京城,不計生死、挺身而出協助數萬民衆安然渡江,死前留下「死在抗日報國前線,榮幸之至」遺言,他是抗戰爆發第一位殉國的市長,身爲首都市長,他沒讓市民失望,俯仰無愧國都南京市,這座華夏正朔之所在。

(作者爲臉書「我的抗戰」版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