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第二次北伐大本營在廣東──得中原者得天下(一)
1945-1953年間,中華民國政府出版的官方地圖。(摘自360doc網站)
編者按:
文化離不開歷史,歷史躲不掉地理,地理避不了地圖。
「荊州」到底在哪裡?「威震關中」是一個地方,還是一座城呢?俄羅斯戰鬥民族的血液和蒙古人有關?韓國曾經是中國領土?抗日戰爭獲勝是靠地形還是靠美國?
中國史書卷帙浩繁,對於歷史愛好者而言,要通讀幾千年的史書,是一項巨大的工程。《用地理看歷史:得中原者爲何得天下?》是一本全綵珍藏版中國簡史,筆法通俗、講述淺顯易懂,不管是朝代更迭,還是風雲變幻,地理因素始終至關重要。
以地理單元爲軸心,透過縱向講史的方式,對各個地理單元的形成及其對歷史發展的影響,進行深入淺出的講解,同時穿插許多歷史事件和典故,讓讀者輕鬆縱覽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
正文開始:
到上一章爲止,我們對中國歷史上大的地理單元作了一個梳理,這幾個地理單元分別是:荊州(荊襄)、關中、江南(江東)、山西、河北、中原、山東、兩淮、巴蜀、百越、雲貴、河套、河西走廊、西域、塞北(蒙古高原和東北平原)。可以說,中國幾千的歷史,都是圍繞着爭奪這幾個大的地理單元展開,每一個地理單元都有它獨特的地理軍事價值,除此之外的地方,像西藏、臺灣,一直到近代才體現出它們的戰略價值,對中國古代歷史的發展影響不大,所以就不單列出來講了。
在講完了這些地理單元之後,最後這兩章,我就舉幾個例子來說明它們的作用,這樣大家印象更深刻,也更好理解。所以在這最後兩章裡,我就不配地圖了,如果你在讀以下文字時,能在腦子裡繪製出大致的地圖,那麼恭喜你,以後你在看任何有關中國歷史的書籍時,都可以自行腦補地圖了。
先說兩次北伐吧。一是朱元璋反擊蒙元,二是國民革命軍北伐統一中國。
《用地理看歷史:得中原者爲何得天下?》。(時報出版提供)
說起朱元璋,我們的第一印象是沒文化,窮苦人出身,從小也沒讀過什麼書。但在軍事上,朱元璋絕對是個天才。朱元璋反抗蒙元的第一步,是先取得南京,建立江南政權,但這個時候,朱元璋僅僅佔據江蘇一帶。第二步,朱元璋就開始對原先一同抗元的兄弟們下手了,他先消滅陳友諒,取得湖廣、江西;然後消滅張士誠和方國珍,佔有浙江一帶。這樣,從江南到荊襄的整個南方地區都在朱元璋的掌控之下了。在佔據了中國的半壁江山之後,下一步,朱元璋的目標就是北方的元帝國了。
至於怎麼滅掉元朝,在當時有兩種方案,其中一種就是常遇春提出的長驅直入、直搗元大都(北京)的主張。朱元璋經過深思熟慮,認爲這種方案太冒進,從江南穿過山東和中原,深入河北,風險太大。元朝在大都經營百年,城池堅固,一旦不能速取,孤軍深入,補給也幾乎不可能,駐守中原、山東和河北的元軍必然會切斷明軍的後路,到時候進退兩難,後果不堪設想。所以朱元璋沒有采取這種冒進的方法,而是採取穩紮穩打的方式:
中原四面都連接着元朝的地盤,不好打。而山東只有西邊和中原相連,所以就先打山東,再取中原。這樣一來,函谷關以東、黃河以南就都屬於朱元璋的了。按道理,在佔據山東和中原後,朱元璋該北渡黃河,直逼北京了。但他沒有,他沒有忘掉關中這個地方,如果此時朱元璋冒然北上,關中的元軍就會東出潼關抄他的後路。所以朱元璋沒有急着北上,而是在平定中原之後,去搶佔潼關。在佔據了潼關後,派重兵把守,把關中的元軍堵死在裡面,然後麾師北上,一舉攻下大都。這時候元朝大勢已去,只能退守大漠。最後朱元璋在佔領大都之後,纔開始向西,逐步收復山西、關中以及隴右,統一了全國。
第二次北伐,在民國時期。這時嶺南已經開發出來了,特別是廣州沿海一帶,在鴉片戰爭以後,做爲港口城市逐漸發展起來了。所以這一次北伐的大本營在廣東。(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