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蔣介石領導抗戰的錯失──蔣毛功過蓋棺難定之3(蔣世安)

蔣中正總統於抗戰期間視察各軍事基地。(陳炳坤翻攝)

國民黨方面對於中共抗戰態度的看法,亦多與上篇情況相同,例如蔣介石告知來華訪問的美國副總統華萊士(Henry Wallace)說:「共產黨希望看見中國的抗日垮臺」,「祈禱國民黨將先於戰爭結束而崩潰,因爲這個崩潰將使他們取得政權。」

1941年4月13日,日蘇簽訂中立條約,日本解除後顧之憂,得以集中兵力,用於中國戰場。即動員6個師團以上兵力,進攻黃河北岸中條山國軍根據地。

5月5日,蔣令參謀次長劉斐面詢周恩來,共軍能否擊敵,或即放棄抗日立場?周答即電延安。毛回電說:「國民黨現已大慌,卻仍想用激將法使我爲他拚命,……對配合作戰,可滿口答應,請其速發餉彈等。」

5月10日,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衛立煌致電彭德懷要求八路軍予以配合。對此,毛澤東致電彭等說:「在太南、太嶽兩線者於戰事發生時,雖不是猛打,但應準備施行之,在其他地區者只做樣子,不應實施。」

毛氏行徑,正如軍令部長徐永昌所瞭解的,其在《日記》中記雲:

共軍之打敵與否,全視與彼有利與否;如有利,我不要求,彼亦打(開〔抗〕戰前及開戰初爲然)。否則乘我要求答我以必打(是〔其〕實是看我打,遇機尚要撿我便宜)而不打。事前是宣傳,事後是要求。

抗戰期間國共之磨擦,尤其在華北敵後地區的衝突,可謂兩敗俱傷,據參謀總長何應欽1942年11月在國民黨中央全會之報告,謂日軍在華北實施其所謂強化治安運動,對晉冀察魯的我方游擊區,大舉進攻。我方以往在此地區可以一軍一師的部隊自由出入,襲擊敵軍。但自去年(1941年)我軍退出這個地區後,18集團軍(中共軍)在日軍的進攻下,也不能存在;尤其河北平原自平漢路以東一直到海邊,我軍現在一連一營人進去都極困難。

何應欽見到共軍的師長林彪時,問他共軍在華北敵後能否有一營人的活動,林說一連都很困難。何對林說:「你們以前要和我們自相殘殺,要趕走我們的軍隊,現在還不是同歸於盡!否則就不會有這種情形。」林無言以對。

圖爲民國34年9月10日,冷欣將軍赴重慶,呈獻日本降書予蔣中正主席。(鄧博仁翻攝)

事實上,共軍在抗戰過程中,並非無所表現。學者認爲中共動員基層農民,建立敵後根據地,雖然無法阻止日軍的侵略,但可以阻止日軍擴大和鞏固其佔領區,也可以阻止日軍達到以戰養戰的目的。

至於蔣氏領導抗戰,雖有大功,但也不無錯失,即以淞滬會戰而言,學者認爲蔣犯了戰略上的錯誤,以70萬軍隊用於消耗戰,只知用正規軍去抗日,不懂得像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所謂深厚的偉力,存在於民衆之中。而其更大錯誤,是在抗戰過程中,堅持反共及一黨專政,致埋下了戰後內戰的伏筆。

平情而論,西安事變,和平解決,促成國共合作抗日,取得抗戰勝利,此爲值得肯定之事。但在抗戰時期,不斷磨擦,彼此防範,相互攻擊。不僅抵消抗戰力量,且爲同盟友邦所輕視。雅爾達密約之被出賣,蘇聯漁利,外蒙脫離;戰後爲爭奪政權而內戰,造成極大的災難,生靈塗炭,國共及蔣毛二氏皆難辭其咎也。

【未完待續,蔣世安專欄每週四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