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英烈千秋 國軍克難抗日 (劉良升)
《英烈千秋》電影海報(中影)。(中時報系檔案照片)
近日好友轉發了《英烈千秋》戰爭電影的視頻與我分享,約半個世紀前的幼年時期觀看戰爭電影的情境躍上心頭,如鯁在喉,不吐不快。
由於雙親都是抗日軍人之後的湖湘兒女,我從小就是在聽說戰爭歷史故事的氛圍中成長,幼小的心靈曾經想過要以軍人作爲終生志業(雖然後來只在海軍艦艇部隊服了兩年義務兵役),所以孩童時盡其可能地央求雙親帶上弟弟和我觀賞戰爭電影。
幼年時期看的戰爭電影幾乎全爲美國片商所攝製,而當時每週晚間在電視頻道上播出的《勇士們》影集(英文原名爲《Combat》),描述二戰時期一支美國陸軍的排級地面部隊與德軍鏖戰的小故事,更是膾炙人口,這不只因爲《勇士們》片頭第一句臺詞就是英文原汁原味的Combat,而使得Combat一詞和片中的配樂在我們玩伴間均能朗朗上口,此外在晚間10點多觀看《勇士們》,也成爲父母親讓我們小孩子每週在一個特定的上學日,能夠晚點上牀睡覺的特殊福利。
1972年9月日本田中角榮首相宣佈正式與北京政權建交,自八年抗戰勝利以來在蔣介石總統特意維護下的中華民國與日本的官方關係畫下了句點。蔣氏政權一方面沒有了過多的政治羈絆,二方面爲了激勵百姓民心士氣,三方面我個人大膽臆測大概想展示些報復的姿態,隨即指示國防部當局拍攝一部抗日史詩巨片。
當時國內對於製作近代戰爭電影的經驗非常有限,只有先前出品的《大摩天嶺》一部(描繪1946年10月,劉玉章將軍率領的五十二軍在東北安東會戰的國共內戰場景)。不過在衆望所歸之下,於臺灣地區獨佔鰲頭的中央電影公司於1974年出品了抗日戰爭鉅作《英烈千秋》,該片不但在臺灣地區獲得了多項電影金馬獎而大放異彩,在隨後的第21屆亞太影展中,於片中飾演張自忠將軍的男演員柯俊雄先生也獲得最佳男主角的殊榮。
《英烈千秋》電影的主軸是圍繞着抗日戰爭時,出身於國軍陸軍二十九軍,而最後在戰場上殺身成仁的張自忠將軍的作戰史實。電影一開始就重現1933年,時爲師長的張將軍親率所轄二十九軍序列的三十八師疾行至長城隘口,並以千名手持大刀和手榴彈的敢死隊員,奇襲長城喜峰口附近的日軍陣地,這也是陸軍二十九軍大刀隊名揚天下的起手式。然後片中劇情轉移到了1937年7月7日晚間,中日雙方在盧溝橋事變中發生軍事衝突,以及在南苑戰役中二十九軍佟麟閣副軍長和趙登禹師長先後陣亡,是時張自忠將軍受命隻身留在北平與日軍虛以委蛇,且被廣大國人錯認爲漢奸的行徑。
描述抗日戰爭第33團軍總司令張自忠將軍英勇抗日壯烈殉國事蹟的電影「英烈千秋」中蘆溝橋場景。(楊嘉慶攝)
不久張將軍自華北日本淪陷區脫險歸隊後,又率部參與了臨沂戰役和鄂北會戰。1940年5月,張將軍以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之尊,卻親率身邊僅有的兩個騎兵團和總司令部的少數隨行人員,渡過襄河深入虎穴,馳援前線部隊,不幸在鄂北南瓜店被日軍重兵包圍,力戰殉國,是爲抗戰時期前線陣亡階級最高的指揮官。(1944年尚有第三十六集團軍總司令李家鈺將軍在河南陣亡)。該片同時以時任軍事委員會蔣介石委員長,爲緬懷張自忠將軍成仁取義,而親頒的輓聯「英烈千秋」作爲片名,彰顯烈士英魂,千秋不死,雖斯人已去,但浩氣長存。
我在觀看這部電影之前,曾經看過國軍三棲作戰演習的新聞片,空中有F-100噴射戰鬥機翱翔,海中有陽字號驅逐艦岸轟火炮支援,陸地上則有LVT兩棲戰車,及M-24和M-41輕戰車的馳騁,故對1970年代國軍配備美式裝備的強大戰力,印象深刻且深具信心。
而透過《英烈千秋》電影影像的的接收,它真實地反映出1930年代陸軍二十九軍簡陋的個人裝備,令我吒舌震撼不已!只見國軍戰士們各個頭戴青天白日國徽的布制軍帽,不若日軍單兵均有現代鋼盔的配發(雖然史實證明二十九軍尚有爲數不多的英國式鋼盔)。而在喜峰口戰役時,二十九軍戰士只能憑藉大刀手榴彈,就想摸掉日軍先進的重機槍陣地和山炮陣地的「荒謬」。
且當日軍坦克(片中是以70年代國軍部隊支援的美製M-18型戰車漆上日本國徽權充)縱橫戰場之際,國軍因欠缺反坦克武器,只能組織敢死隊,讓隊員們腰繫手榴彈,冒死滾入坦克車底盤與日寇同歸於盡的無奈,真是以血肉之軀來抵擋鋼鐵巨獸的可嘆。尤其當日軍違反《日內瓦公約》,在前線釋放毒氣彈時,不曾配備防毒面具的國軍官兵逐漸吸入毒氣而集體失去了戰鬥能力,中國軍人只能像刀俎上的魚肉任日軍宰割。這些情節讓我觀之淚流滿面且義憤填膺,且大大顛覆了我先前對抗日戰爭交戰細節的想像。
在那個沒有錄像帶販售和網際網絡的年代,我破天荒地隨雙親兩次前往戲院購票觀看《英烈千秋》。不久母親學校電影欣賞放映此片,我又第三度觀看。1979年美國政府和北京政權建交,政府當局爲激勵軍民士氣,又將中央電影公司當年已製播完成的所謂四大抗日名片《英烈千秋》、《八百壯士》、《梅花》、《筧橋英烈傳》,頻頻在晚間電視頻道上輪流放映,我又再度把握機會重新感受中國軍人在抗日戰場的艱辛,也不經意透露出我對這些電影的情感異乎尋常。
2015年10月3日馬英九總統出席「抗戰勝利70週年紀念影展-英烈千秋電影特映會」,在觀賞後致詞時談及影片內容與抗戰史,馬英九語帶哽咽。(姚志平攝)
來到美國後, 我又帶著於美國出生的犬子,在Youtube上一同觀看過《英烈千秋》,並機會教育他們的曾祖父就是在這樣的作戰條件下,以28歲英年在1937年犧牲在上海淞滬戰場上。不過大兒子坦言他比較喜歡觀看有着手撕鬼子,用手榴彈擊落日本飛機荒誕情節的「抗日神劇」。或許我這個作父親的烈士後人,一味地想傳承先輩的英勇事蹟給下一代,卻着實沒有想到抗戰殘酷的歷史事實,對當年幼小的他們實在是過於沉重了吧!
看着友人轉發的連接,我忍不住打開點擊在Youtube又快看了《英烈千秋》電影一回。雖然那種強烈的悸動不再,但是看到某些情節還是會讓我這個半百老朽熱淚盈眶,也從而憶起國父孫中山先生「我死則國生,我生則國死,以吾人數十年必死之生命,樹國家億萬年不死之根基」的訓示。縱然現在是硝煙不再的和平年代,但是80多年前,大批中國軍人在中日國力的強大懸殊之下,明知不可爲而爲之般地前仆後繼,上戰場赴死,以捍衛國家民族。在此就讓我藉觀看《英烈千秋》一片,向包含祖父和外公等的抗日先烈再次致敬吧!
(作者現居美國德州休斯頓市)
【劉良升專欄每週二刊出】
◎史話歡迎讀者投稿,針對兩岸關注之歷史事實或人物撰文,體例不限,舉凡傳記、論文、散文、書信、日記,撫今追昔之訪談紀錄或自述回憶等。來稿請寄[email protected],主旨註明「史話投稿」,請附姓名與專業背景或居住地。本版對來稿有刪修權,文章僅刊載於中時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