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極天體」誕生於最惡劣宇宙間 只要有氣體就能成形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嗜極生物」(extremophile)是指在極端環境下生存的生命體,最近在天文學界,也觀察到一種顛覆傳統觀念的「嗜極天體」(extreme-loving stars)。這些星體似乎不受限於恆星誕生理論,能從氣體稀薄、環境惡劣地方誕生!

「嗜極天體」不受限於現有的恆星誕生理論,從氣體稀薄處誕生。(圖/取自YouTube)

約在1970年代,生物學首度美國黃石公園溫泉裡,發現擁有古老DNA的微生物;它們非但不會被滾水燙死,還能以旺盛生命力繁衍着,併爲泉水帶來豐富色彩,從此「嗜極生物」成爲生物學上新的一頁。後來在南極冰層、核子反應爐附近也都能發現嗜極生物。

美國太空總署(NASA)近來以「星系演化探索衛星」(GALEX)觀測時,也發現另一種型態的嗜極生物:嗜極天體。根據恆星誕生理論,當銀河氣體雲團因重力向內塌陷聚集,使溫度密度達到一定程度時,便會啓動融合反應,形成一顆新恆星;一般來說,恆星大多在銀河氣體密集成形,如螺旋星系的旋臂橢圓星系的圓盤,然而嗜極天體則非。

據GALEX觀測發現,即便是在氣體密集區的旋臂、盤面以外,如低溫低質量的原始氣體雲(primodial cloud)、合併星系的氣體殘跡(gas debris)等處,新恆星仍有可能出生;也就是說,只要有氣體存在,嗜極天體就會出現。

GALEX於2003年發射升空,是以UV波段進行觀測,因此對年輕恆星發出的紫外線格外敏銳;透過GALEX,天文學家可以觀察到遙遠的半個宇宙外,新恆星的誕生過程。「嗜極天體」的發現,也讓天文學界面臨生物學界曾經歷過的同樣震盪;也讓科學家必須重新思考,過去的恆星誕生理論,是否還有不夠完整的地方。

▼「嗜極天體」在宇宙最惡劣的環境中誕生。(影片去自YouTube)

臺北市立天文館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