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閉門造車 國產化搞垮產業(杜震華)
風電、汽車、疫苗等產業發展政策,在在顯示政府財經部門的領導階層已出現斷層。(王玉數攝)
審計部審查顯示,經濟部以超出市價9千億元購買風電,搭配自制率的要求,期待創造1.2兆產值、建立本土產業鏈的目標已經失敗。10個風場中,目前只有1個達標,其中1個風場的本土化目標甚至只達到2成,審計部批評經濟部過於消極。其實,問題在於經濟部過於「積極」而非「消極」,若經濟部繼續對世貿組織(WTO)的禁令視而不見,繼續「積極」干預、堅持「自制率」而不悟,那麼全體國人可能還要繼續輸血;被扶持的本土供應鏈廠商也只能繼續吸國人血汗錢,無法在國際競爭。
經濟部亟欲建立本土供應鏈的用心值得肯定,但是經濟目標要用經濟手段達成,用行政或政治手段的結果,必定會造成扭曲或詐欺,以往的案例血跡斑斑。但政府就是不信邪,從過去的裕隆汽車、各種國產家電,到高端的新冠疫苗,都是見證,現在又加上風電設備和進口零件組裝的汽車。強制規定本土自制率,就是強迫廠商必須用高於國際的價格,使用品質不如進口的零組件,造成產品的品質不如進口品,但價格卻高於進口品,最後國內產業還是沒有國際競爭力。
要求自制率不僅會造成生產和消費扭曲,政策性打擊進口更會被WTO認定爲妨礙自由貿易。在1995年的「烏拉圭回合」談判結束後,WTO就禁止成員使用自制率。但我國政府卻視而不見,一直等到得標的歐洲風電廠商在WTO提出控告,才表示要檢討自制率政策並考慮開放,這不是拿國家信譽和消費者福利開玩笑嗎?9千億元的無謂鉅額損失,請問,政府都不需要有人負責嗎?
但是,若不用自制率要求,還有其他政策工具可以輔導產業發展嗎?其實是有的,可用經濟誘因。例如,對供應鏈廠商補貼研發,或由工研院協助研發,或提供其他更一般性的鼓勵做法,讓本國供應商獲得競爭優勢,以更低成本或更高品質打入外商供應鏈。
其實,在臺灣經營的外商,爲了追求最大利潤,自然會主動尋找品質和價格合適的本國供應鏈廠商,逐漸提高本地自制率。至於能否發展本國品牌,還需要其他條件,是另外一回事;臺灣並非一定要發展風電的本國品牌,就像資通訊電子業一樣。
韓國發展醫藥產業按部就班,在新冠疫情時只爭取爲輝瑞代工,目前已成爲多家國際大廠的亞洲代工中心。三星製藥爲輝瑞代工的合約1年就超過10億美元,將企圖走捷徑、想一步到位的臺灣遠拋於後,但民進黨政府卻似乎還沒學到教訓。
從風電、汽車、疫苗等產業發展政策來看,在在都顯示政府財經部門的領導階層已出現斷層,缺乏具學習經驗、察納雅言的首長。若繼續閉門造車、獨斷獨行,一旦半導體業被美日歐趕上,臺灣經濟的未來何在,實在令人擔心。(作者爲華梵大學特聘教授、中華貨幣金融協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