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俄烏戰爭邁入新週期 歐盟忐忑(徐和謙)
美國總統拜登和前總統川普各自取得民主、共和兩黨大選提名所需的門檻票數,歐洲試圖爲美國可能「變天」預作準備。(資料照/美聯社)
隨着美國總統拜登和前總統川普各自取得民主、共和兩黨大選提名所需的門檻票數,兩黨初選實質上已告落幕,直接跨入爲期8個月的決選階段。然而,從現階段民調來看,亮眼的美國經濟指標未讓拜登享有優勢。在邊境危機未決、以哈戰火難歇等內外包袱下,拜登在不少民調中甚有小幅落後川普之虞。在「川普當國2.0」可能重啓的壓力下,歐洲各方近期動作頻頻,試圖爲美國可能「變天」預作準備。
2月底心心念念歐洲戰略自主的法國總統馬克宏便疾呼「我們不能等待美國選舉的結果來決定我們的未來」,並率先挑破北約集體不願派兵進入烏克蘭的默契,大膽呼籲西方國家「不應排除向烏克蘭派遣地面部隊的選項」,以確保俄羅斯無法贏得戰爭。
這一倡議引起軒然大波後,雖有法國外長塞儒內出面緩頰稱,就算法軍進入烏境,亦不會越過「參戰門檻」,部隊在烏克蘭的潛在行動範圍僅在排雷、網路行動和確保軍火生產之限,然而,在川普首次執政時期,曾警告北約已陷入「腦死」的馬克宏通過這席喊話,對俄提高威懾的意圖昭然。
面對川普倘若再度上臺後,料將大幅撤出美國當前對烏軍援的潛在變局,馬克宏此時拋出「對烏派兵論」,既有防止歐洲的援烏意志恐隨川普選情水漲船高而提前解體的「桶箍」用意;另一層考慮,或是在瑞士主導的烏克蘭和平峰會機制旋將啓動之際,替正陷入彈藥極缺與兵源瓶頸的烏克蘭,提供一旦需要迎向談判時的底氣。
不過,馬克宏的主張並非歐洲唯一的聲音。在「法德軸心」的另一端,德國總理蕭茲不願過度挑釁俄羅斯的審慎從事,即爲另一種思考的代表。即使波羅的海三國、北歐國家和波蘭等對馬克宏的大膽主張不無欽賞,但蕭茲仍峻拒德國派兵直接介入烏戰的選項。連恐引致戰火反推至俄羅斯本土的關鍵武器射程達500公里的「金牛座」巡弋飛彈,蕭茲都以需有德軍隨同入烏操作爲由,而不願撥援給烏克蘭。
蕭茲雖不若教宗方濟各那樣公開敦促烏克蘭承認軍事困境、儘快進入談判,但德國的立場仍是典型的「防範事態升級論」,不願這場戰爭實質擴大爲歐洲各國軍人與俄軍的直接熱戰,更欲預先遏控俄羅斯恐藉口他國派兵入烏,而對整個歐洲進行核威脅的戰雲前景。
在俄羅斯方面,3月中旬的總統大選,使名義上強推烏東四州「入俄」的普丁,即使付出了國際聲譽重創和龐大軍士死傷的代價後,仍完成了一次興兵兩年來的政治收割。嗣後,普丁是否願拿出比選前更有彈性的條件,爲解決這場兩軍都陷入疲態,前線拉鋸動能幾已耗盡的戰事鋪路,並重建其對內統治的合法性和社會民心基礎,值得關注。
在各方均爲俄烏戰爭或將邁入政治週期上的新階段而預作籌謀之際,位處兩岸前沿的臺灣亦應竭力打開各路視聽,擘測可能的前景。特別是一旦俄烏對抗走緩,甚或再次進入談判軌道,則近兩年來西方對中國大陸因烏戰而伴生的戰略懷疑,是否有可能稍減,從而進入關係修復期?抑或在俄烏矛盾不再佔據首要後,美國向東扼制施壓的焦點又將更劇烈地回到大陸身上?
另外,倘川普重新登臺,拜登政府苦心建構的「威權vs.民主」全球陣營對抗敘事,亦將自告摧折。屆時,操持國際關係深富交易性本質,多言利、少言義的川普,又將向臺灣提出哪些新要價?凡此種種,和烏克蘭一樣同處強權板塊接觸錯動帶上的臺灣,對下一步東亞板塊擠壓態勢的或張或弛,皆應有所預案。
(作者爲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