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黑暗寧靜 德國不能臺灣能?(翁華志)

臺電基隆協和電廠更新改建案(含第四天然氣接收站),第6次環評初審17日在環境部舉行,環團在場外拿着標語表達立場。(趙雙傑攝)

協和電廠與第四天然氣接收站在本月17日進行環評審議,臺電董事長曾文生會前說,四接如果繼續在無謂問題上延宕,付出的代價就是供電穩定。其實,去年底德國才經歷連續12天的無風期,太陽也不見蹤影。這種沒風又沒太陽的時段德國人稱爲「Dunkelflaute」,意爲「黑暗寧靜」。而這次黑暗寧靜把德國電網帶到了它的極限。

去年11月6日晚上,德國電價飆升至每度新臺幣28元,是平時的十倍。危機雖然稍縱即逝,但德國最大電力公司RWE行政總裁馬克思‧克萊柏當時憂心忡忡表示:「這已經不只是個警告了」。他提到,「黑暗寧靜」是會一再發生的常態事件,若類似情況發生在用電更高的1月,德國電網恐無法撐住,「我們已經沒有時間了,我們需要拓展穩定電力」。他並說道,德國拖延增加穩定電力已經拖太久了,「我們今天清楚地看到如果再生能源沒有後援電力支持的後果」。

隔月,又一個「黑暗寧靜」籠罩歐洲。德國和丹麥電價升得又快又猛。12月12號兩國電價達到每度新臺幣32元,比2022年能源危機的最高電價還高。更寒冷的1月會不會有風呢?德國只能「剉咧等」,看看會不會被克萊柏說中。

時間迴轉到2023年,德國在能源危機稍緩後,關閉了最後3座核子反應爐。當時,克萊柏信心滿滿地表示不贊成核能延役,「我們的電力供應是足夠的」。顯然,2024年的克萊柏,狠狠打臉了2023年的自己。

自從核電在德國熄燈,德國從電力輸出國轉成電力進口國。德國的總用電量在能源危機後每年都有減縮,但電網依舊脆弱。重工業的出走也成幾乎不可逆的趨勢,對德國經濟造成沉重打擊。

20多年來,德國的能源轉型耗費了6960億歐元,約24兆新臺幣。根據《Welt》雜誌報導,未來的花費還可能達數兆歐元。如此天文數字的投資,換來的卻是高昂的電價和隨時可能崩潰的電網。

臺灣的能源轉型計劃是受到德國能源轉型的啓發,當初的口號是:「德國能,臺灣爲什麼不能?」然而,當我們目睹德國電網瀕臨崩潰,百年企業黯然熄燈,臺灣的政策制定是否應該反思:「連德國都做不到,臺灣真的能做到嗎?」

畢竟,目前德國能勉強過關,是因爲歐洲擁有跨國電網支援。當風、光不足時,德國還能從法國的核電廠購電。而臺灣是一個孤島電網,一旦再生能源依賴度過高,將更難應對其不穩定性。臺灣的燃煤機組已經老舊,新建燃煤機組幾無可能。天然氣發電佔比也已達到4成,進一步的依賴將面臨接收站容量限制和國際價格波動的風險。

(作者爲潔淨能源推廣協會發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