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日本實體店的啓示(林谷芳)

不只在京都,在大阪、東京,不同行業的大陸朋友共同的訝異是:日本實體商店怎麼還如此發達?圖爲2015年清水寺附近的人潮。(資料照:shutterstock/達志)

每年的春櫻秋楓季節總會走京都一趟,在櫻白楓紅的斑斕氛圍下造訪禪寺,與平日的感覺又有不同,這不同,倒不完全因爲生命沉浸在美的極致之中,更因在這極致美中越發能感受到人生之須臾、生命之當下,也更好理解「物哀」「侘寂」「幽玄」這些因禪而立的美學對日本文化的影響。

然而,在禪院領略美的極致,生命畢竟還隻立於一院之範圍,在靜觀當下、體得無心上固好相應,但真談人生,卻還得對境能有吞吐,所以京都之行,固常聚焦於禪院,但嵐山一代寬闊卻有韻的山水,仍是必去一走之地。

然而,去年12月初的嵐山與往年卻有不同,人羣熙來攘往,較東京猶有過之,似乎大家都不約而同地到了這裡,其中,西方旅客不少,中國旅客也不遑多讓,走一趟古都郊外,遇此情形能不失望?

但事實是,問了許多大陸朋友,雖難免有人表達了遺憾,但日本人的敬業秩序卻彌補了這點遺憾,所以在嵐山,旅客密度雖與大陸知名景區一樣擁擠,遊客臉上卻看不到焦躁,而其中,一間間小店帶來的溫馨更就讓大家享受了在山水中「逛街」的樂趣。

不只在京都,在大阪、東京,不同行業的大陸朋友共同的訝異是:日本實體商店怎麼還如此發達?

實體店萎縮乃至將成爲過去,幾乎是大陸社會的主流認知,網購帶來的方便改變了生活方式,使得消費觸角何只廣及全國,甚乃觸及世界,就因如此,大陸社會普遍認爲進入這種生活方式不僅必然,它代表的更是一種進步,甚且就以此來看一個社會的發達或不發達。

正如此,從這方面感受到大陸已超英趕美的朋友乃越來越多,極端者,甚且以網購的不夠發達作爲西方衰落的一個表徵,而這也適用於日本。

然而,當這些朋友來到日本,才發覺實體店不僅不必然會被網購取代,它凸顯的文化、社會、經濟價值更往往是網購難以望其項背的。

相較於網購信息掛帥的特質,實體店彰顯的是生命實然的經驗,這經驗不是數據、概念,與僅僅限於視覺,它有與實物總體對應的色聲香味觸法的體驗;且不僅如此,實體店更有實然的人與人的接觸,你面對的,以及你被對待的,來自另一個有血有肉的生命,所以購物就不再只是購物,不再只是單向地看待「物」與自己的關係,這裡有尊重、有分享。在日本購物尤其如此,購物不只是經濟行爲,它是一種人文體驗,是一種文化分享。

有這關係,經濟就不只是生產者與消費者的關係,若只這種關係,兩者很容易就站在「利」的立場而產生對立,網購行爲中許多尖銳的衝突就因此發生,而最後也必然會影響到整個社會的氛圍。

網購的經濟效益是支持者最常提到的,但一切回到「物」、「利」的基點,又缺乏實體的體驗,其結果恐怕就難免於山寨橫行、削價而爭,最終,只造就了能囊括通路的巨獸,真正的利潤能否更均勻地分到不同人身上也是個疑問。

在日本,實體店發達及其相關的文化,如服務品質、專業素養所帶來的生命體驗,對大陸精英造成的震撼,許多時候超越了一般的想像,原來,便利不見得就是進步,人文——當然包含經濟行爲,根柢還得回到活生生的生命——人,這基點來考量才行。

正如此,許多大陸朋友談到桃園機場的老舊、各種設施的缺漏,雖都不免搖頭苦笑,但提到機場一家家街道實體店─而非如百貨商場櫃檯式的攤位,以及一些公共空間的人文藝術佈置時,就直誇口,說這正是大陸如今還趕不上的地方。

臺灣小,人文是臺灣雖小猶大的關鍵,日本實體店發揮的人文效益,一樣值得我們借鑑。(作者爲文化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