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升息循環後的景氣預測(劉憶如)
景氣復甦態勢確立,臺股上週上漲2.8%、外資買超18.8億美元,在新興亞股名列前茅。圖/本報資料照片
歷史經驗上,升息循環之後常接着景氣的衰退:以美國爲例,自1954至2023年的70年間共經歷了14次的升息循環,其中10次都在循環週期結束後的2年之內,出現經濟負成長,僅有3次的例外(1963、1984、1994),以及這一次(2022?023升息循環)的「有待觀察」。
經歷了兩年歐美大幅升息後,今年和明年(2024?025)全球的經濟成長,也因此特別受到關注,而依目前各國際機構預測,這一回很有可能會是第4次的例外。
雖然去年全球平均3.1%的經濟成長並不佳(疫情前的2000至2019年間,全球每年平均成長率3.8%),但是依過去經驗,若此次能躲過升息後的負成長,其實已值得慶幸。
基本上,去年許多歐洲國家確實已呈現經濟的零或負成長(例如歐元區0.5%,英國0.1%,德國負0.3%),自2020至2023年的全球平均成長率也確實是30年來最差;但即使如此,今年1月以來的展望報告卻在警告各種可能的風險之餘,紛紛上調今明兩年的成長預測,包括1月9日的世界銀行,1月30日的國際貨幣基金(IMF),以及2月5日的OECD。成長率雖然不高,但全球平均也都落在2.4%至3.1%的區間範圍內。
觀察臺灣,則近來也有一些正面訊息,包括主計總處2月6日公佈臺灣1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下降至1.79%,創7個月來新低。
其次,依據2月7日財政部公佈的統計數據,臺灣今年1月出口值371.9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成長18.1%,是連續第3個月的正成長。1月進口值347億美元也終止連續14個月的年度負成長,年成長率達19%。去年和今年春節落在不同月分,今年1月工作天數因此較多,但即使扣除此季節性因素,今年1月表現仍佳。
另外,以出口地區或產業別來看,今年1月也都優於去年。例如對中國及香港的出口終於結束長達17個月的負成長,年增率17.2%。
以產業別而言,在財政部的11項出口貨品分類中,今年1月有7項較去年同期正成長,4項負成長;對照去年僅有資通訊一項正成長,今年有望改善臺灣的出口結構。
近期幾份調查也呼應以上這些正面數據,包括中央大學發佈臺灣1月消費者信心指數創2022年4月以來新高;以及國泰金控20日公佈2月國民信心調查結果,顯示民衆對景氣的現況及展望都較之前樂觀。
另外,KPMG安侯建業1月23日發表「臺灣CEO前瞻大調查」,在50位受訪的臺灣企業CEO中,有82%對臺灣未來3年的景氣發展具信心。
最後,北威集團2月7日也發佈一份《產學界經濟信心調查報告》。241份產學界專業人士有效填答問卷的結果顯示,5成以上填答者認爲臺灣今年經濟成長率將高於去年,且出口、通膨、就業情況也將優於去年;但有多位學者表示臺灣去年1.4%的經濟成長率及負9.8%的出口成長率都偏低,因此今年勝過去年的機率很高。
但這份調查也顯示基於地緣政治風險、升息效果陸續發酵、以及全球債務飆高等原因,填答全球今年的表現會優於去年者,不到3成。
交叉分析並顯示海外臺商與在臺企業在此議題上看法差異不大,看好者皆爲27%左右;至於在不同行業的填答者之間,金融業最樂觀(雖然也僅有35%),最悲觀的則爲學界,看好今年全球經濟成長者僅佔19%。(作者爲臺大財務金融系兼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