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英日對臺灣的帝國幻想(徐宗懋)

《全動法》與《日本經濟新聞》報導不約而同,都在將臺灣推向戰爭邊緣。(圖/本報系資料照)

隨着《日本經濟新聞》和《經濟學人》刊文質疑臺灣「抗中」意願,一些歐日媒體表現出把臺灣當成他們附庸的想當然耳的心態,窮極無聊,因此有必要再講他們幾句。

首先提到一個情況,30年多前我還在新聞線上時,巡迴國際採訪,接觸不少英國和日本的英文同行,他們都是本國的知識菁英,有着深厚的知識學養,落筆文采飛揚,爲人風度也很好。然而這些年來,預算削減,薪水縮水,結果就是新聞人員素質大幅降低,一些日本媒體的駐外記者素質淪落到跟小混混沒兩樣,所謂的新聞分析也是不知所云,語無倫次。以《日經》的文章來說,什麼時候國軍要「抗中」?「抗日」還差不多吧!

《日經》應該補充一點基本歷史常識。國軍的全名是「國民革命軍」,在黃埔軍校時期建立的,歷史任務一直是完成統一,驅除帝國主義。儘管國民革命軍在壯大的過程中打過國共內戰,但民族團結永遠是最高原則。國共不僅合作抗日,其實在中華民國政府以後,國共在金門炮戰中仍然保持某種默契,抗拒美國分裂中國的野心。在西沙島嶼的海戰,也曾經提供共軍方便,以維護中國主權爲最高原則。所以《日經》最好弄清楚一件事,如果有一天國軍和解放軍共同維護臺海的安全,捍衛中國人的主權,也不用大驚小怪。

如果《日經》希望在臺灣有一批支持日本的僞軍,可以找「臺灣民政府」的「黑熊部隊」,或是曹興誠訓練的「神槍手」。問題是,沒人知道他們現在哪裡?或許沒領到工資,立刻鳥獸散。這些「臺軍」應該很符合《日經》的口味。

前一陣子,日本駐臺代表舉行天皇誕辰紀念活動,鄭文燦跑去了。日本代表還講了一堆話,說當年裕仁皇太子訪問臺灣快一百週年。戰後日本實行和平憲法,實施民主與經濟建設,受到世人尊敬,重點就在於清楚切斷與戰前大日本帝國的關係。現在日本代表又要把戰前昭和天皇擡出來,是要恢復大日本帝國的光榮嗎?真的把臺灣人當成日本帝國的哈巴狗嗎?日本代表難道不知道昭和天皇是逃脫的首號戰犯,如果不是美蘇冷戰的特殊歷史條件,昭和天皇早就被盟軍以頭號戰犯的罪名被逮捕判刑,最後吊死了。怎麼會笨到去勾起中國人的國仇家恨呢?二戰末期日本淪爲一片廢墟、生靈塗炭的教訓難道已經忘記了嗎?他們想把日本帶到什麼地方呢?

英國的《經濟學人》雜誌也是如此,那幾篇專題文章根本亂寫一通,連基本的歷史認識都沒有,根本原因就在於大英帝國的衰弱,媒體和記者的素質也跟着大幅下降。 1997年,我在香港交接的現場,看着英國領導人象徵性地離開香港,氣氛哀悽。事實上,二戰結束10年內,英國被從亞洲殖民地逐一趕走,香港只是最後補上而已。然而,英國並不甘心,前幾年在「反送中」活動中又企圖捲土重來,結果輸得一塌糊塗,這一下真的被徹底趕走了。儘管英國衰弱了,但過去大英帝國的迷夢和身段一時還放不下來,《經濟學人》的文章反映的就是低素質的新聞加上國力衰弱不甘心的心態。

今天的中國人越來越不在乎歐日媒體怎麼說,中國人有本身的發展議程,堅定執行維持世界和平的任務。那些國家解決本身堆積如山的問題都來不及了,浪費時間管別人的事,只會讓自己衰弱得更快了。至於想要利用一些沒骨氣的臺灣人當他們的跑腿,重溫一點帝國幻想,恐怕也沒什麼指望,因爲這些人到了最後,證明不過是膽小如鼠的機會主義者而已。

(作者爲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