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組團式”教育援藏 北京給拉薩帶來了怎樣的改變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樊未晨

“我們以前每年帶着宏志班的學生去北京,現在宏志班已經改名叫雛鷹班、翱翔班。”

“這是以前的籃球場,現在改爲了網球場。”

“這片操場是去年才建好的,完全按照國際田聯的標準做的。”

前不久,在拉薩北京實驗中學的校園裡,援藏校長樑新帶着記者邊走邊介紹。

樑新所在的拉薩北京實驗中學是2014年由北京市援建的,北京不僅提供了資金支持,還派出了5人的管理團隊和51人的援藏教師隊伍。從這一年起,北京市開創了成建制選派援藏教師的“組團式”教育援藏模式。

從2014年至2024年,10年來,共有299名幹部、教師分批次從北京奔赴雪域高原,不僅帶去了北京的校長、北京的老師,還帶去了北京優質的教育資源,更是帶去了教育的“首都標準”。

“組團式”教育援藏10年,北京給拉薩帶來了怎樣的改變?

從單純“輸出”到京藏兩地“雲端共學”成常態

“無論是黃河流域還是長江流域,無論是北方草原、西南盆地還是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華文明的搖籃,你們思考一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到底是怎麼來的?”

6月初,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到達拉薩北京實驗中學當天的下午,北京援藏教師王瑞蕾正在給高二年級學生上思政課。這堂課的主題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

與以往的課不同的是,這是京藏兩地學生同上的一節課。

通過網絡,拉薩北京實驗中學的學生和北京順義一中的學生跨越時空,相聚在王瑞蕾老師的課堂裡。

在展示家鄉的文化名片環節,京藏兩地學生髮言踊躍:拉薩學生分享了阿里地區的藏族服飾以及藏戲等,而北京的學生則分享了北京中軸線上的“非遺”。

2015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到西藏採訪,一位北京援藏教師曾經這樣說:獲得教師和學生的信任並不是一件太難的事,因爲只要付出真心就一定能獲得真心的回報,真正讓北京的援藏教師感到壓力的是如何把北京的優質教育帶到拉薩。

在那次採訪中,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看到更多的是北京的援藏教師努力把北京的經驗、北京的做法、北京的標準帶給西藏的學生和老師。

而9年後的今天,北京單方面的“輸出”越來越少了,更多的是京藏兩地的攜手並進。

應該說,這與全國各地支援下西藏教育取得的跨越式進展有關,同時也與不斷建設和完善的數字化教育建設分不開。北京援藏幹部、拉薩市教育局副局長周曉宇介紹,近年來,利用北京援建的高質量網絡設施,京藏兩地師生“雲端共學”已漸成常態。

隨着一批批援藏幹部和教師遞進式的推進,北京教育援藏的工作也在原來的基礎上不斷深入。拉薩市實驗小學援藏團隊介紹,整個團隊致力於進一步提升學校的辦學品質,從學校課程設置層面、課堂教學改革層面、學生學科活動體系層面和學校文化建設層面等進行發展性研究,深入推進課程改革,同時,依託《以教學內容爲載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小學開放式教學研究》統領課題,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爲學校思政課的一個重點,講好中國故事、講好新時代的故事、講好中華民族的故事,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從小就植入孩子們的心靈,使課堂成爲師生生命價值得到充分體現與提升的幸福場所,豐富並提升辦學品質。

這種提升是雙向的。

“今天課堂上,藏族學生們紛紛踊躍分享藏族文化。”王瑞蕾說:“其實,我來援藏、來給西藏孩子上思政課,這個過程也完成了一次自我教育,讓我對藏族的文化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

從在拉薩聽北京老師講課到融入北京課堂

“去年3月我去了北京,到了故宮、長城、博物館,還去了三所北京的學校。”拉薩北京實驗中學初二5班的其美措姆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在西藏採訪時發現,隨着北京教育援藏的不斷深入,不僅有越來越多的學生能在西藏聽北京的老師講課,還有越來越多的學生到了北京,走進了北京的學校。

據瞭解,1984年,中共中央印發22號文件,決定在內地創建西藏學校和舉辦西藏班。同年底,原國家計委和原國家教委把開辦西藏班的任務交給了包括北京、上海在內的內地16個省、市。

西藏班(校)的名額畢竟有限,如何讓更多的西藏學生更真切地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呢?

除了常規的、組織援藏教師到西藏任教之外,北京根據不同學段、不同學生需求,將拉薩相關學校納入北京優質學校教育集團,開展不同週期的“訪學計劃”。

“這種研學一定要讓學生們有實際的收穫。”周曉宇說,爲了更好地利用北京的教育資源,一些博物館、科技館都爲西藏的學生開發了專門的課程。

據瞭解,去年10月,在拉薩北京實驗中學初、高中宏志班的赴京研學活動中,北京青少年科技創新學院在北京中學特意爲拉薩來京研學的學生安排了一場“翱翔計劃”學員選拔活動,在北京和拉薩兩地學生共同參與競賽、答辯的過程中,充分激發了他們的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

除了短期的研學,爲了讓西藏的學生更全面真切地感受北京的教育,享受北京的教育資源,不久前,拉薩北京實驗中學的30名高二學生走進了北師大燕化附中,開始了爲期兩個月的訪學活動。北師大燕化附中除負責該批學生的日常學業之外,也爲訪學團中的“翱翔”種子學生提供相應的培訓和指導。北京市教委牽頭聯動“翱翔”基地校(北京三十五中),帶領訪學團“翱翔”種子學生完成課題立項、高校實驗、中期報告、結題答辯等關鍵環節。

真正走進北京的學校、課堂後,學生們的收穫不小。

尼瑪卓嘎是拉薩北京中學高二(1)班的學生,去年在北京研學時來到北京八中,與八中的師生們深入交流。

尼瑪卓嘎說,自己之前有個當老師的夢想,但是夢想並不很清晰,“現在,我希望自己能考上北京師範大學,將來就按照北京老師上課的那種方式教學生,把這樣的課堂帶到西藏來”。

當然,學生的交流也不是單向的。北京市教委相關負責人說,京藏兩地學生還將實現雙向交流,不僅會分批次邀請拉薩學生到北京訪學,還將在每年8月初拉薩中小學的開學季,組織北京學生到拉薩開展活動,進一步加深兩地學生的情誼。教育對口支援和東西部協作的顯著成效,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溫暖。

不斷擴大北京教育援藏“朋友圈”

“來到西藏後,我給孩子們開設了幸福體驗課,”拉薩市實驗小學副校長林潔說。

林潔來自北京玉泉小學,是北京市心理健康學科的骨幹教師。她希望儘可能在小學階段就能讓孩子們接受到心理健康教育,並且逐漸培養心理健康的意識。每個學期開學初,林潔都會給學生和老師們進行開學適應性的疏導,同時還會專門針對五六年級學生開展青春期教育講座。“今年春季學期開學時,青春期教育講座擴大到學校所在的拉薩市城關區所有小學高年級學生。”

支援一所學校,示範一個地區。

北京教育援藏在不斷擴大着“朋友圈”。目前,受援學校已經與拉薩市的當雄、尼木等縣區學校建立對口合作關係,不斷地推動着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

西藏自治區教育廳有一個“21+21”項目,即21所受援學校對口幫扶21所邊境縣學校,“我們給學生和老師進行心理學的講座和培訓時,‘21+21’項目中的日喀則、阿里、山南等比較偏遠地區的學校,也會通過線上的方式,一起參與、一起學習。”林潔說。

“現在的援藏,不能僅僅是上好幾節課就可以了。”林潔說,援藏教師們每個人都會帶三四個徒弟,幫他們一起備課,磨課,進行課程指導。

“在很多人看來,援藏就是奉獻,在我們看來,援藏更是教師發展成長磨鍊的平臺。”周曉宇說,“我們要求每一個援藏老師都要有一個課題,既可以牽頭一個課題,也可以參與到一個課題中,一方面帶動當地教師成長,另一方面更好地研究拉薩教育的所需”。

10年教育援藏,已經從“單向奔赴”變成了京藏兩地師生間的交往、交流、交融共同成長,通過加強文化和人文交流,協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合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結束在拉薩北京實驗中學的採訪時,幾十名藏族學生正在極富民族特色的音樂中,排練着當地舞蹈。十幾天之後,這些孩子與拉薩6所學校的160多名小演員已經站在了國家大劇院的舞臺上,他們受邀來到北京,與北京的小朋友們同歌共舞。

京藏之間的教育故事還在續寫……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