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年內二次降準,能爲市場帶來怎樣的變化?

9月14日,中國人民銀行發佈消息,爲鞏固經濟回升向好基礎,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央行決定於2023年9月15日下調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25個百分點(不包含已執行5%存款準備金的金融機構)。經歷本次調整後,國內金融機構的加權平均存款準備金率約爲7.4%。

這是央行2023年以來的第二次降準,降準幅度和前次(2023年3月27日)幅度相同。對於機構投資者而言,本次的降準並不令人意外,許多國內券商機構均提及過三季度降準的預期。因此從市場表現上,本次降準並未引起二級市場波動,截至9月15日收盤,上證指數跌0.28%,滬深300跌0.66%、科創50漲0.71%。港股方面,恆生指數漲0.75%,恆生科技指數漲0.46%。

01

年內二次降準,爲的是補充流動性

從政策目標上看,本次降準主要針對的是國內的中大型銀行,不包括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農村信用社和村鎮銀行等存款準備金率已經爲5%的對象。在降準規模方面,國內券商普遍預測本次降準釋放的中長期資金在人民幣5000億—6000億元。

在預期方面,自7月末中央政治局會議召開以來,市場對三季度進行二次全面降準就有了預期。爲促進國內經濟復甦,政治局會議提出了活躍資本市場政策和活躍房地產市場的政策,8月-9月是這些政策的密集落地期,而這些政策的落地爲本次降準舉措打下了鋪墊。

資本市場方面,8月28日政策端“四箭齊發”。提出降低印花稅、暫停IPO、出臺減持新規,降低融資保證金比例等措施穩定市場信心,提振市場活躍資金。而在9月10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提出保險行業新規,對釋放保險法規佔用資金,並引導險資入市。

地產行業方面,8月-9月中,包含北上廣深在內的多家城市出臺“認房不認貸”政策,扭地產交易的悲觀預期。在房貸利率上,政策調整了首套房和二套房的貸款利率,並通過房貸置換的方式降低存量住房的貸款利率,降低購房者壓力。同時,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也在多個城市穩步推進。

兩大政策的落地方向均以釋放政策佔用資金、活躍市場流動性爲主。但地方政策的執行需要現金來推動,而政策的連續出臺會讓商業銀行在短時間內面對大量的資金釋放需求。具體來看,8月新增社融3.12萬億元,同比新增了6316億元,地方債發行達到1.3萬億元,創下近年來的新高。金融機構的認購繳款將抽離大量的現金,導致部分金融機構產生階段性的流動性壓力。

從影響上來看,9月銀行間資金利率水平顯著提升,DR007利率仍持續高於7天逆回購利率。而展望9月-10月,監管政策要求2023年新增的專項債需要在9月底前發行完畢,原則上在10月底使用完畢,而2023年目前尚有7600億元的專項債額度尚待發行。無論是從維持利率穩定角度,還是補充銀行間流動性角度,本次降準都非常有必要。

02

降準落地後,市場還需要更多的“面”

在本次降準完成後,大型、中型銀行間的流動性壓力得到緩和。而隨着降準拉低了銀行負債端的成本,年內降息的空間也得以打開。當前房地產銷售數據尚未出現明顯好轉,政策端利好信號已然釋放,若銀行能夠執行進一步的降息,在穩定居民購房預期方面或能發出更大的作用。

長期來看,中國經濟具有較大的增長潛力,整體增速是長期向好的。但不可否認的是,2023年以來我國穩增長壓力持續存在,這也是7月以來政策持續發力的原因。市場需要宏觀政策加碼逆週期調節,最重要的就是重振居民對增長的信心,提升內需消費,拉動經濟活力。本次的降準,和此前的一系列積極政策的目的均在於此。

從直接影響來看,降準能降低銀行的負債成本,增加銀行可進行投放的貸款規模,對銀行股構成利好。結合近期的房地產利好政策,預計四季度銀行貸款端的收入有望獲得提升,銀行股或許存在一定的配置機會。

而間接影響來說,5000億—6000億的流動性釋放,無論是對於經濟還是A股、港股市場都是存在利好的,但流動性的利好無法成爲決定市場方向的主要原因。流動性是“加水”,市場需求才是“麪粉”,想要把麪糰揉大,光有水是不夠的,來自內需的麪粉,和來自出口的麪粉,都需要進一步加力才行。

在逆全球化盛行,出口鏈承壓的背景下,內需是我國當前“揉麪”的核心要素。無論是穩定產、穩外資還是促進消費,終究導向的落地方向還是擴大需求動能。地產領域的政策支持已然充足,進一步促消費的政策呵護或許會是四季度的主要發力點。

而對於二級市場來說,降準釋放的長期資金有望成爲構築“市場底”的基礎。在筆者看來,作爲經濟晴雨表的股市反應的是投資者對經濟前景的預期,日前一系列的利好政策,再到當前的降準,再到未來可能進行的降息,都是鞏固市場信心,扭轉投資者預期的一環。在利好的不斷積累下,量變總會引起質變,政策底已至,市場底尚需多少時日?

再回到開頭看今日的漲幅,大盤整體、藍籌、中小板、科創板,不同指數的漲跌區別或許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當前時間點投資者對不同賽道的信心。隨着政策的推進,市場風格或許正在完成從防禦到成長的轉變,而當“弱現實、強情緒”的市場風格持續時,所謂的“市場底”纔會真正到來。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