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新校友金鐘編劇楊惠文「賣衣服」 你不知道的《酸甜之味》

世新大學編輯採訪科校友楊惠文(右二)以《酸甜之味》,榮獲第52屆金鐘戲獎戲劇節目編劇獎。(圖/世新大學提供,翻攝自金鐘獎直播影片

生活中心/臺北報導

「其實我以前很想賣衣服!」楊惠文大笑着說,你一定沒想到這是從一位編劇口中說出的話,當年就讀世新五專編採科的楊惠文,一路走來曾在影展工作、網拍賣衣,誤打誤撞打開編劇之路後,不僅撰寫過《愛的生存之道》、《16個夏天》等知名作品,繼去年《燦爛時光》奪下最佳節目戲劇編劇獎後,今年再以《酸甜之味》連續二年奪得編劇獎的佳績

誤打誤撞走入編劇 寫出不一樣的人生

回想起自己走上編劇這條路,楊惠文說其實自己也是誤打誤撞進入這個領域,她提到在讀專四時,有了想要報考人類學的想法,還到臺灣大學旁聽一年的課,但後來發現這個科系並不是自己所想像的樣子,當時的她想着:「好像大家都喜歡看電影吧!」就因爲這個原因,決定插班報考相關科系。

▼ 在世新編採科的學習,對楊惠文在創作劇本上有相當大的幫助。(圖/世新大學提供,下同)

進入文化大學影劇系就讀的第四年,楊惠文到金馬影展打工,畢業後曾在臺北電影節金馬獎,擔任媒體宣傳及活動的工作,她坦言,做了一段時間,覺得自己已經做不出新的東西,又認爲可以把職缺讓給新人嘗試,再加上心裡一直有「賣衣服」的念頭,當時的她決定帶着學妹泰國批貨,開始在網路上賣衣服。

不過賣衣服的生活過沒多久,就有人找上楊惠文寫劇本,寫着寫着,編劇這項工作就變成她的專職,楊惠文說,自己其實沒有很強烈的創作想法,一部作品的產生,都是別人先找上門,最初也只是把編劇當作一項工作,沒想到開始寫了之後從中找到樂趣,不知不覺就寫到現在了。楊惠文大笑透露,因爲工作地點都是在家中,時間很彈性,「自律」一直都是變成他的「學習功課」。

常遇寫作瓶頸情節觀感間拉扯

「我覺得編劇不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提及創作,楊惠文表示,在撰寫一

部作品的時候,常常遇到瓶頸,剛開始接觸編劇時,幾乎都是寫偶像劇,常常寫到一半,就不知道要怎麼讓男女主角再繼續愛下去了,總是在如何讓故事變得更好看、不讓觀衆看到破綻中掙扎着。

▼ 楊惠文表示剛開始創作時,最大困難的就是突破框架再創新劇情

談到知名戲劇作品《16個夏天》,對楊惠文來說,是一個不同以往的劇本,因爲年代的差別,故事橫跨了16年,要把劇情寫得清楚不容易,面對劇本的難題,楊惠文說:「解決辦法就是,多看書、多看戲、多看電影!」即使自己不喜歡韓劇,但就是要學習別人,從其他作品中尋找靈感。

而去年的得獎作品《燦爛時光》,楊惠文也在寫作上遇到困難,劇情內容講述二二八事件及白色恐怖,對於楊惠文來說,是從未接觸過的題材,必須要做政治、歷史方面的考據,她形容這像是給自己設的一項挑戰,希望自己能跳脫以往的劇本模式,多嘗試一點新的事物

家庭的《酸甜之味》 喚起最單純的情感

今年以《酸甜之味》拿到人生第二項編劇獎座,是她與夥伴杜政哲的共同創作,從首播就有超高討論度,提到《酸甜之味》的製作過程,楊惠文分享,當初邊拍攝邊寫劇本,常因現場拍攝狀況的不同,臨時修改劇本,更透露最後播出的劇情不少都不是最初設定的,但也因爲導演的拍攝風格,讓這齣戲的演員們演得更加自然,讓觀衆產生極大的共鳴。

▼ 談到連續兩年得獎,楊惠文笑着說自己不太在乎,但好的劇本能被更多人看見非常開心。

「想讓大家有共鳴,喚起大家最單純情感的這種心。」這幾年社會變得動盪不安,整個電視環境也不好,楊惠文感慨着說,這部戲主要不是想表達溫馨,而是想要觀衆迴歸到家庭,不論家庭帶給你的影響是好是壞,都是影響自己最初的地方,正因爲想要訴說這樣的單純情感,家庭是最能引起觀衆共鳴,讓觀衆對於劇中角色有種「那就是我!」的感覺。

勇於挑戰自我 好的作品要被更多人看見

「其實我個人對於獎項真的不是太在乎!」連續二年,楊惠文在金鐘獎上都有亮眼成績,楊惠文笑着說,因爲自己開朗個性,對獎項不是那麼在意,也因爲自己參與過金馬獎的幕後工作,她瞭解要入圍需要實力,可是要得獎真的需要運氣,但還是難掩得獎的喜悅,因爲得獎後就會有劇本的邀約,好的劇本才得以被更多人看見。

▼ 楊惠文常覺得自己是服務業,當劇本被讀者喜歡時,就像在服務大衆

除了編劇,楊惠文近年還是金馬獎的工作人員,主要負責撰寫頒獎人的臺詞,她笑說這是比寫劇本還難的工作,提及未來規劃,楊惠文透露,目前接到一個新的劇本,更是從未接觸的題材,事前必須做大量的田野調查,也是吸引自己接下這份工作的原因,要影迷們好好期待,期許自己跳脫以往框架,創作出更驚豔的作品,與觀衆們細細品嚐戲劇中的酸甜苦辣。

▼ 楊惠文勇於嘗試不同挑戰,在編劇裡找到自己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