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庫「敢死隊」
陽振坤、曹偉、張瑞、楊傳輝、餘鋒、何登成……致敬國產數據庫先驅。
作者 | 樑程敏
編輯 | 周 蕾
七年前,三支精銳之師,一場阿里“內戰”。
螞蟻OceanBase、阿里雲PolarDB 和阿里集團X-DB 的隊員們,擠在杭州的一間會議室,試圖來一場終極PK,意在爭奪國產數據庫領導者地位,爭論聲此起彼伏,火藥味十足。
突然,OceanBase陣中一員高聲喊道:“誰輸了以後就不要做數據庫,敢不敢?”
彼時,數據庫界正值羣雄逐鹿之勢。國產新秀如阿里數據庫三傑,以及騰訊的TDSQL和華爲的Gauss DB嶄露頭角,試圖挑戰Oracle之流的主導地位。
時至今日,當時的參與者向雷峰網回憶起“論劍”歲月,仍止不住地感慨:確實有點後怕——如果那個指標沒跑贏,他們的隊伍可能就要被放棄了。
之所以要重提七年前這場“華山論劍”,是因爲它不只是一場尋常的內部賽馬,一次技術路線之爭。三支隊伍的角逐始末,正好是這些年來轟轟烈烈國產替代浪潮的發展縮影。
現在再談“去IOE”,再談數據庫自研和國產替代,OceanBase、PolarDB、X-DB,和那羣早期投身國產數據庫的幕後功臣,都是繞不開的名字。
回到對決現場,回到故事起點。那些早期投身於國產數據庫研發的人,究竟是如何開啓這段旅程的?
01
從萌芽到巨浪,陽振坤的OceanBase夢
2010年,剛從百度辭職的陽振坤正在享受閒暇時光,他的老友劉振飛突然造訪。
劉振飛告訴陽振坤,阿里巴巴正蒸蒸日上,正尋找像陽振坤這樣的人才。劉振飛詢問陽振坤是否有興趣加入阿里巴巴,因爲那裡有很多創新項目等待他大展身手。
陽振坤雖然心動,但還是有些猶豫,畢竟每一次職業選擇都可能改變人生軌跡。劉振飛看出了好友的遲疑,便鼓勵他不妨嘗試一下。
經過深思熟慮,陽振坤決定搏一把。2010年5月11日,他正式成爲阿里巴巴的一員,直屬上司是當時的面試官吳泳銘。
入職僅一週,陽振坤就萌生了開發一款分佈式數據庫的想法,這就是後來的OceanBase。
陽振坤向吳泳銘闡述了自己的想法:“數據庫技術已經有半個世紀的歷史了,但一直以來都侷限在集中式架構上。現在互聯網發展得這麼快,集中式數據庫無法完全滿足我們的需求。我覺得現在正是做分佈式數據庫的好時機,天時地利人和,機會難得!”
吳泳銘思考後回覆:“聽起來很有意思,但這不是小項目。”
陽振坤隨即詳細解釋了何爲“天時地利人和”:市場對新型數據庫的需求迫切是“天時”,數據庫系統的複雜性和實時響應需求是發揮技術優勢的好機會,這是“地利”;而他專注於分佈式系統,開發分佈式數據庫正好結合兩者優勢,這是“人和”。
當吳泳銘詢問如何保證項目成功時,陽振坤發現阿里內部當時擁有高達6500個數據庫的巨大存量。他認爲這龐大的數據規模正好具備各種業務場景和數據需求,可以用來檢驗數據庫產品的優劣。
吳泳銘被陽振坤的思路折服,意識到這個計劃可能成爲阿里技術革新的轉折點。
“好,給你兩年時間,證明OceanBase的可行性。”
陽振坤估算,只要將現有業務的10%遷移到OceanBase上,就能讓它在實踐中經受充分考驗並持續優化,從而保證穩定可靠。他認爲這個策略既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現有資源,又能降低風險。
就這樣,OceanBase在陽振坤腦中已成雛形。
02
命運的推手,曹偉與PolarDB不期而遇
命運總是喜歡開玩笑。
當年輕工程師曹偉(花名鳴嵩)踏入阿里巴巴面試間的那一刻,他怎麼也想不到,這次看似平常的面試不僅將決定他的職業軌跡,更爲阿里數據庫領域日後的發展埋下了重要種子。
面試官們都來自OceanBase團隊,他們對鳴嵩的提問既深入又密集,涉及了OceanBase的多個技術細節:“你對OceanBase的架構有多少了解?在你看來,OceanBase目前面臨的最大技術挑戰是什麼?如果讓你來解決OceanBase的某個具體問題,你會怎麼做?”
鳴嵩心想,自己即將成爲OceanBase團隊的一員。
淘寶核心系統部門的負責人章文嵩的一句話,卻改變了他的職業軌跡:“這小夥子,更適合做開源數據庫。”就這樣,鳴嵩陰差陽錯地加入了另一個部門,開啓了他數據庫之旅。
更加讓鳴嵩沒想到的是,幾年後,自己竟然開發出了與OceanBase分庭抗禮的PolarDB。
PolarDB的誕生並非偶然。它的靈感來源,恰恰是阿里最大的對手——亞馬遜。
2014年,AWS推出了Aurora數據庫,引發了整個行業的討論。Aurora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數據庫,而是一個依託雲計算基礎設施的全新物種。它就像是一支由超級機器螞蟻組成的智能大軍,輕鬆調遣雲平臺的分佈式資源,顛覆了傳統數據庫如小螞蟻般辛苦搬運數據的模式。
這一創新讓阿里雲技術團隊意識到,要在雲時代立於不敗之地,必須打造自己的“超級螞蟻軍團”。與此同時,阿里雲正處於商業化的關鍵時期,大客戶們對高性能數據庫的需求如潮水般洶涌而來。
在這內憂外患的局面下,阿里雲領導層做出了一個關鍵決策:研發一款可與亞馬遜Aurora抗衡的數據庫產品。胡曉明、李津等人將這一重任交到了曹偉和餘鋒(花名褚霸)兩位核心研發人員手中。
就這樣,當年那個差點加入OceanBase的年輕人,如今肩負起了打造PolarDB的重任。這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戰役,也是一次自我的巨大挑戰。鳴嵩深知,他不僅要追趕AWS的腳步,還要證明PolarDB的價值。
03
張瑞率隊驚險突圍,X-DB問世
相比於OceanBase和PolarDB這些早早亮相的數據庫產品,X-DB可以說是阿里最晚問世的一款。直到2016年,X-DB才正式揭開神秘面紗,但其誕生的背後,卻是一場跨越十年的技術角力與命運轉折。
故事要從2006年說起。那時的阿里巴巴,還是Oracle的座上賓。
每逢Oracle年會,阿里員工都能享受貴賓待遇,專車接送、悉心款待。Oracle官網上,阿里的logo長年放在最顯眼的位置。而阿里內部,更是匯聚了中國最多的Oracle頂級認證工程師。
雙方看似和諧,實則暗流涌動。隨着淘寶業務的爆炸式增長,Oracle的侷限性逐漸顯現。它最多隻支持20個節點共享,而阿里需要調度幾十萬臺服務器來應對海量數據。更要命的是,高昂的授權費用如同一把懸在頭頂的利劍。
阿里意識到,必須尋找新的出路。
2010年,阿里數據庫老兵張瑞臨危受命。他帶領團隊開始了一場看似不可能的任務:用開源的MySQL取代昂貴的Oracle。這無異於以卵擊石,但張瑞別無選擇。
張瑞很快發現MySQL也存在一些問題,如事務完整性和安全漏洞等等。爲了解決這些問題,張瑞決定自行對MySQL進行修改,開發了一個全新存儲引擎,並將其命名爲AliSQL。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08年,Sun Microsystems就以高達1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MySQL。2009年,Sun Microsystems又被Oracle收購。
這一收購使Oracle間接獲得了對MySQL的控制權,引發了業界對MySQL未來走向的擔憂。當時有傳言Oracle會修改MySQL的license,將其改成商業協議。
一旦核心組件被閉源,開源社區通常會創建新的分支來維護開放性,而張瑞此前率隊研發的AliSQL,順理成章成爲了開源陣營的新力量。
AliSQL的誕生,不僅讓阿里擺脫了對Oracle的依賴,還成爲了開源陣營的新希望。它像一顆種子,悄然埋下,等待綻放的時機。
2015年,機會終於來了。阿里決定開發一款服務於集團的分佈式數據庫。張瑞再次挺身而出,帶領團隊將AliSQL的核心技術融入新項目中。經過一年的潛心研發,X-DB終於在2016年問世。
X-DB的出現,打破了阿里數據庫產品線的既有格局。此時的阿里,已然擁有了三大數據庫產品:代表支付寶的OceanBase、代表阿里雲的PolarDB,以及代表阿里集團的X-DB。
至此,三足鼎立之勢,正式形成。
04
楊傳輝發起華山論劍,數據庫霸主之爭
2017年,一個阿里,三個數據庫,繼而就上演了文章開頭的“華山論劍”比賽。
發起人正是OceanBase CTO楊傳輝(花名日照),另一邊是PolarDB的鳴嵩和X-DB的何登成(花名圭多)。
比賽規則簡明扼要:以一個標準化的Benchmark爲評判標準,三款數據庫分別部署在三臺主流服務器上,經過一個月的優化調試,最終比拼性能高低。
爲了在這場較量中勝出,三支隊伍使出了渾身解數。
OceanBase團隊憑藉其在分佈式架構和高併發處理方面的獨特優勢;PolarDB團隊則將注意力集中在RDMA網絡的極致優化上;X-DB團隊更是融會貫通開源精髓,內外兼修,在追求高性能的同時不忘確保高可靠性。
決戰之日終至,三隊鏖戰一番,竟然是個平局:沒有任何一個團隊能夠壓倒性地戰勝對手。(更多比賽期間的細節故事,添加作者程敏微信LCMfancyworld獲悉)
誰也未曾料到,即便是標準化的Benchmark基準測試,也很難全面評估一款數據庫的所有優劣。數據庫的評價標準比想象中要複雜得多。
場面陷入僵持。在個節骨眼上,鳴嵩、圭多、日照三位不得不化身“和事佬”,打破僵局。
他們調停勸和說道:“各位,我們何必過於執着呢?三個團隊各有所長,三大產品各具特色,何必非要分出高下呢?”
“回想起那一刻,我仍心有餘悸。”鳴嵩開口回憶,當時PolarDB團隊成功的關鍵,在於快人一步辨識到RDMA技術對數據庫的價值,並將其應用到產品中,充分發揮RDMA網卡性能,大幅度降低了數據庫內部數據複製延遲。PolarDB確實在數據庫延遲上做到了極致,但也僅有這一優勢,否則PolarDB產品當年很可能就已經夭折。
爲贏得這一指標,當時PolarDB團隊可謂拼盡全力,每天晚上都加班到凌晨三四點,卯足了勁頭。
05
“大齡推銷員”陽振坤,“騙子”曹偉
縱觀歷史,每一款數據庫在其發展初期都曾瀕臨夭折。它們的成功背後都有一段艱辛奮鬥史。
說到艱辛,陽振坤至今記憶猶新:“我就好像個大齡推銷員,逐個部門登門拜訪,”他回憶道,“說到口水都幹了,最後終於有一個項目願意嘗試。”
這個願意給OceanBase一個機會的項目,就是淘寶收藏夾。然而,淘寶收藏夾之所以肯用OceanBase,並非因爲他們對這個新生數據庫抱有多大信心,而是因爲他們正面臨一個技術難題:
每次用戶打開收藏夾時,系統都需要檢查大量已收藏商品的狀態,比如是否降價或下線。這看似簡單的操作實際上給數據庫帶來了巨大壓力。它需要頻繁訪問硬盤上的商品數據,而硬盤的順序訪問特性使得這種大規模的數據訪問效率低下。更糟糕的是,如果有很多用戶同時訪問收藏夾,數據庫的計算量和I/O需求會大幅增加,進一步加劇了性能問題。
面對這一困境,淘寶收藏夾主管魏虎向陽振坤承諾,如果能解決這個問題,就使用OceanBase。
陽振坤明白,這是當時OceanBase進入業務大門的唯一機會。他深入分析了問題,仔細觀察數據訪問模式,最終提出了一個創新方案。
他注意到每天實際修改量小,設計新機制:低谷期將修改存內存,下個低谷期與原始數據合併寫回硬盤。
這個方案利用內存高速讀寫特性。用戶訪問時只讀內存數據,提高響應速度。低谷期合併數據避免影響高峰期業務。
實現過程耗時近一年,包括兩個月簡單測試、六個月完成正式版本、四個月生產環境試運行。
淘寶收藏夾原需32臺服務器,使用OceanBase後,服務器減至14臺:12臺處理靜態數據,2臺負責動態數據。
簡單理解,OceanBase讓淘寶收藏夾用更少機器解決問題,提升性能。這一結果讓魏虎十分滿意,直到今天,淘寶收藏夾仍然是OceanBase的客戶。
如果說OceanBase早期的挑戰是缺乏用戶信任,那麼PolarDB在起步階段則面臨着研發人才匱乏的困境。
起初,鳴嵩的處境可以用“捉襟見肘”來形容。整個項目只能從集團內部借調六個人來組建團隊:操作系統和存儲團隊各借三人,組建了一支單薄的隊伍。
儘管如此,PolarDB在技術上還是取得了突破,在“華山論劍”後的阿里會議上,PolarDB團隊因出色的RDMA實現而受到表彰。
出人意料的是,表彰之後,鳴嵩的處境不升反降。
公司決定將PolarDB的借調人員全部“收回”,理由是他們應該優先支持集團核心業務,而非阿里雲的數據庫項目。就這樣,鳴嵩的團隊陷入了更加窘迫的境地。
在這種困境下,鳴嵩每次向胡曉明彙報工作時,都感覺自己像個“騙子”。他不得不在人手短缺的情況下,不斷爲PolarDB的價值和潛力向高層辯護。
“你才幾個客戶,憑什麼要求更多研發資源?你憑什麼要增加人員編制?你憑什麼聲稱這是個戰略性項目?”這些來自高層的靈魂拷問時常出現在鳴嵩耳邊。
陽振坤和鳴嵩早期的經歷恰如其分印證了那句俗語:“萬事開頭難”。然而在數據庫研發的世界裡,每一步都比前一步更具挑戰性。
06
OceanBase命懸一線,雙11力挽狂瀾
陽振坤曾以爲,成功爭取到淘寶收藏夾這第一個業務後,其他部門的大門也會隨之敞開。然而,現實遠比想象更爲殘酷。
時光飛逝,轉眼間到了2012年深秋,OceanBase陷入困境。新業務難覓,兩年期限臨近。陽振坤知道,年關前無突破,OceanBase恐怕將面臨被扼殺在搖籃中的命運。
就在陽振坤幾近絕望,危急關頭,命運之神眷顧了OceanBase。
2012年歲末,王堅爲陽振坤指了一條明路:“支付寶正在進行'去IOE'工作,不如你帶着OceanBase團隊去支付寶試試?”
於是,在王堅的穿針引線下,陽振坤率領OceanBase團隊於2012年11月15日從大淘寶轉戰支付寶。(更多 OceanBase 轉戰支付寶的背後詳情,添加作者程敏微信LCMfancyworld瞭解)
加入支付寶後,陽振坤向支付寶CTO程立(花名魯肅)自薦用OceanBase替代Oracle。但業務團隊憂心忡忡:萬一OceanBase出問題怎麼辦,這麼多金融數據出錯或丟失了可不是開玩笑的。
一方要推,一方要拒,還是魯肅出面,把相關的負責人叫來坐下一起談。
會上,魯肅直言:“OceanBase有什麼問題,大家就具體指出來,不要說'感覺不穩定,害怕出問題'這些虛的。”
經歷半年艱難磋商,臨近2014年雙11,OceanBase終獲准承擔小規模1%流量測試。這1%對OceanBase而言,已是極其寶貴的一次機會。
隨後在雙11前壓力測試中,業務方發現Oracle難以支撐99%流量,遂主動將額外9%流量交由OceanBase負責。就此,OceanBase成功接手了10%流量。
2014年11月11日凌晨,陽振坤所在的作戰室氛圍緊張。支付寶CEO彭蕾突然推門而入,問道:“陽老師,有信心嗎?”
陽振坤望着彭蕾,走到窗邊指着窗外:“你看窗戶都打開了,不成功我就跳下去。”
最終,OceanBase成功接手了10%的大淘寶交易流量,陽振坤和他的團隊贏得了全場掌聲。
07
胡曉明支招曹偉,PolarDB絕地反擊
OceanBase在支付寶重新煥發了活力,但PolarDB的商業化發展道路似乎不太平順。
2018年6月的一個深夜,北京首都機場燈火通明,鳴嵩正在等待着最後一班飛往杭州的航班。就在這時,一個熟悉的身影出現眼前——他的老闆,胡曉明。
在業內,胡曉明以其強業務導向而聞名。這種風格並非突如其來,而是自他執掌阿里金融時期就一直如此。他對業務的重視程度,可以說是近乎苛刻。
胡曉明的業務導向究竟到了何種程度?一個生動的例子可以說明。
看過 的讀者應該還記得,2011年底,阿里巴巴做出了一個關鍵決策:全面採用ODPS,而阿里金融是ODPS主要服務的部門之一。
2012年3月23日,在三安山莊召開項目啓動會上,阿里金融負責人胡曉明的發言令現場震驚。他表示,由於一系列失誤,阿里金融業務岌岌可危,瀕臨崩潰。胡曉明當場情緒激動,淚流滿面,並向在場人員鞠躬三次,懇求大家一定要把技術做好,關係到阿里金融的生死存亡。
這三次鞠躬充分體現了胡曉明對業務的極度重視,尤其在業務受到威脅時奮力捍衛的決心可見一斑。(加作者程敏微信LCMfancyworld,交流你所知道的胡曉明)
因此,當胡曉明面對一個月只有一個客戶的PolarDB時,他的不悅自然就不難理解了。他直截了當地問道:“爲什麼你們一個月只有一個客戶?”
鳴嵩頓時語塞。事實上,PolarDB剛剛結束公測,連那唯一的“客戶”也只是個漏網之魚,不是真正的客戶。面對老闆的質問,他不知如何作答。
胡曉明重新指派了一個新任務:在雲棲大會之前,找到10家來自不同行業的標杆客戶案例。
鳴嵩聽取了胡曉明的建議,決定改變思路,開始尋找標杆客戶。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他逐個客戶登門拜訪,最終找到了10家涵蓋在線教育、SaaS、工業等領域的標杆客戶,如猿輔導、法大大、華通數據等。
在雲棲大會期間,鳴嵩展現並解讀了一系列標杆客戶案例。同時,公司還邀請了多家媒體前來進行專題報道,充分釋放了案例的影響力。這一策略證明行之有效,藉助標杆客戶的影響力,吸引了更多潛在客戶的關注。
回顧這段經歷,鳴嵩感慨胡曉明雖然直言不諱地指出別人的不足,但同時也提供了切實可行的建議,對於一個技術出身的他來說,這種早期商業化的經驗非常有效。
08
從三國鼎立到雙雄爭霸,從暗淡到璀璨
在鳴嵩爲PolarDB奔走尋找標杆客戶的這一年,阿里數據庫江湖悄然迎來了一場鉅變。
阿里意識到,OceanBase、PolarDB和X-DB三足鼎立的局面,宛如古代三國,各自爲政,相互角力。這種分散的格局,顯然不利於資源的高效利用和技術的統一發展。
於是,在公司高層的主導下,一場大規模整合拉開了序幕。阿里集團的數據庫團隊和阿里雲的數據庫團隊開始了一次深度融合。隨着公司組織架構的調整,X-DB正式加入PolarDB陣營,化身爲PolarDB-X。從此,PolarDB不再僅僅是一個單一的數據庫產品,成爲了一個數據庫品牌。
曾經的三國鼎立之勢,隨之煙消雲散。取而代之的是OceanBase和PolarDB的雙雄爭霸。(幕後故事尤爲精彩,可添加作者程敏微信LCMfancyworld獲悉)
“國產數據庫發展,主要抓住了兩次機遇,一次是國產替代,一次是雲計算。OceanBase抓住了國產替代浪潮,而PolarDB則乘風破浪迎接了雲計算時代。”葉正盛(鬥佛)如是說。
這番說話讓本文作者想起楊傳輝(花名日照)和陳廷樑(花名王賁)的經歷。
王賁是大數據平臺御膳房和DataWorks創始人。有一次,他與日照在香港招賢納士時,日照突然提出一個怪主意,建議他們交換一下崗位,由日照來面試大數據人才,而王賁則負責數據庫領域的招聘。
王賁當時很詫異,忍不住追問日照爲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
日照苦笑着說,大數據領域很有吸引力,底層技術先進,前景欣欣向榮,而他們搞數據庫的日子太過寂寞清苦,暫時看不到前景所在,如果將來他找不到出路,還得仰仗王賁來幫助。
過去,國產數據庫產品都默默無聞,甚至連WPS也曾被認爲前景黯淡,直到國家大力支持信創,這些產品才重新迎來發展春天。
如今,數據庫行業的前景已然大不同。
最近,王賁與日照見面時,王賁忍不住打趣說,如今輪到他抱住日照的大腿了,他得緊緊抱住OceanBase這棵大樹才行。
日照感慨萬千,感謝國家政策,硬生生將這個幾近夕陽的傳統行業,變成了朝陽產業,沒想到做數據庫的,也能迎來今天的大好時光。
09
數據庫自研前奏,最瞭解IOE的人親手“革自己的命”
雲計算浪潮洶涌而來,國產替代成爲大勢所趨,爲國產數據庫的崛起營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然而,對阿里巴巴而言,更爲重要的是那股植根於每一位技術人員心中的勇於創新和自我革命的精神。
回溯至2008年,阿里面臨着對Oracle數據庫的依賴困境。
彼時,剛入職的王堅與工程師們廣泛交流,結緣了B2B部門的馮春培(後加入支付寶,花名孔丘)。馮春培向王堅建議,隨着PC CPU的增強和SSD技術的發展,可採用PC server+SSD+MySQL逐步替代Oracle。他斷言,如繼續依賴Oracle,可能失去選擇的能力繼而失去議價能力。
王堅認同孔丘的洞見,並向管理層轉述:“有個叫馮春培的數據庫工程師,不惜砸掉自己的飯碗,也要推動技術革新。”
但很快有個意外情況發生——Sun Microsystems於2008年收購MySQL,後2009年4月又被Oracle收購。蔡崇信對從Oracle切換至MySQL的有效性表示擔憂,並徵求王堅意見。王堅轉發蔡崇信的郵件予馮春培回覆。
孔丘在郵件裡提到:“雖然Oracle收購了MySQL,但從技術角度問題不大。我們需要驗證阿里是否具備從一個數據庫平滑切換至另一個的能力。如果有了選擇能力,我們將來也可考慮其他數據庫,如PostgreSQL。”
蔡崇信的擔憂是合理的。從財務角度看,阿里巴巴替換Oracle是爲降低成本、增加議價能力,但Oracle收購MySQL使情況複雜化。
2010年,阿里最終確立“去IOE”戰略。(這一戰略背後隱藏了哪些挑戰?添加作者微信LCMfancyworld瞭解)
在B2B領域,陳棟帶領團隊以1688中文站的商品表爲突破口,率先推進;支付寶方面,李穎贇(花名潯陽)挑起大梁,將交易系統作爲改造重點;而在大淘寶板塊,后羿肩負重任,選擇淘寶商品庫作爲首個應用場景。這三支隊伍各自發力,逐步推進,爲“去IOE”戰略在阿里內部的實施鋪平道路。
有趣的是,孔丘、陳棟、潯陽、后羿等人恰恰就是最擅長使用Oracle的那批人。這相當於,這羣最瞭解“IOE”的人,選擇了親手“革自己的命”。他們的專業知識不僅沒有成爲束縛,反而使他們看到現有技術的侷限性和市場對新解決方案的需求。
在這些自我革命的DBA的推動下,一場數據庫自研浪潮悄然興起,於是就有了前文這羣國產數據庫先鋒的故事。
10
創國產數據庫之先河,走難而正確的道路
事實上,技術創新的道路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它需要開拓者們具備強大的意志力和心智。
“玄奘之路”正是一項由胡曉明發起的徒步活動,旨在鍛鍊參與者的意志力與心智。離哲作爲這場精神洗禮的親歷者之一,深刻體會到了其中的挑戰。
回憶起“玄奘之路”的歷程,離哲彷彿仍能感受到那四天半旅程中的每一步挑戰。腳下是鹽鹼地,周圍是駱駝刺,這些自然環境的考驗無時無刻不在挑戰參與者的意志。然而,最令人難忘的莫過於第三天的征程。目的地風車鎮明明近在眼前,卻始終若即若離,這種視覺上的“欺騙”帶來的心理煎熬,遠超過身體疲憊。
經過超過10小時的艱苦跋涉,離哲終於抵達了風車鎮,那座直徑兩米的標誌性風車不僅見證了他的堅持,更成爲了他職業生涯的隱喻。
在職業道路上,離哲屢次面臨類似抉擇。王堅時常建議他肩負更廣闊職責,那無疑是職場上的“捷徑”,但離哲卻堅守熱愛的數據倉庫領域,這一決定可能令他失去更快晉升至P11的良機。
“有時候,最快的路線並非最佳,我們要選擇難而正確的道路。”離哲這番話不僅概括了個人成長的真理,更折射出國產數據庫開拓者的奮鬥歷程。
從最初依賴國外產品,到後來擁抱開源並自主研發,國產數據庫開拓者走過了一條難而正確的道路。儘管面臨技術壁壘和市場冷遇,他們依然堅持自主創新。
如今,陽振坤和楊傳輝依然堅守在一線,繼續深耕數據庫技術。離開阿里雲的鳴嵩選擇了創業,開闢國產數據庫領域的新天地,最近在爲新產品上線全力以赴。還有許多數據庫老將已轉戰其他賽道,但談起往昔,仍然熱血沸騰。
這些不同的人生軌跡,共同交織出國產數據庫近年來的蓬勃圖景。從開拓者到勇敢的創業者,再到懷揣記憶的行業前輩,他們猶如“玄奘之路”上的徒步者,繼續探索、前行、突破。
在歲月更迭中,他們的故事仍在繼續書寫。
雷峰網將持續更新《阿里數據驅動二十年》系列,歡迎添加作者程敏微信交流:LCMfancyworld。
阿里雲「敢死隊」
雲廠商:我是不是被IDC們……PUA了?
雲廠商下半年「大變局」:代理商反水、價格戰空前升級